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血尿酸浓度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以探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选择脑梗死患者70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硬化斑块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组(A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组(B组),每组各35例,正常对照组35例来源于同期健康体检者.检测3组患者的血尿酸浓度,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A、B组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且A组检测结果较B组高(P<0.05);A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血尿酸水平较稳定性斑块患者高(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在不同脑梗死及不同斑块患者中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斑块类型判断、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血清尿酸浓度进行检测,探讨血清尿酸浓度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8~2011年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分为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组,各35例。结果正常尿酸组血尿酸浓度为(327.3±76.4)μmol/L,高尿酸组血尿酸浓度为(478.5±94.5)μmol/L。正常尿酸组入院时Barthel评分为(44.4±12.2)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为(78.5±14.9)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入院时Barthel评分为(22.1±13.8)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为(45.5±12.9)分,出院时Barthel评分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尿酸与患者出院时Barthe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1.35,OR=0.27,P〈0.05),血尿酸浓度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血尿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故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同时采用降低患者血尿酸浓度水平的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沙棘籽油(seed oil of hippopha erhamnoides L.)对实验性小鼠肝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导致小鼠肝硬化,分别饲以不同浓度的沙棘籽油,饲养45d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组织的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观察沙棘籽油对小鼠肝的保护作用,并以GPT生化指标值为应变量,以沙棘籽油剂量为自变量,建立量效曲线。结果:沙棘籽油能明显对抗血清中GPT的升高,而且对调节SOD活力的下降及MDA的升高也有较明显效果。沙棘籽油剂量对GPT下降的函数相关性较好。结论:沙棘籽油对小鼠实验性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施彦 《广州医药》2024,(1):64-67+72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脂肪在大阴唇填充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就诊、希望通过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改善大阴唇外观的23例女性患者,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5.23±1.42)岁。依据术前与患者沟通的手术效果,将富血小板血浆和脂肪组织混合并进行注射填充;并分别使用GAIS评价量表、Likert评估量表及FSFI问卷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每例患者每侧大阴唇的注射量为20~35 mL,术后即刻效果均非常满意,未出现感染、血肿等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大阴唇形态符合美学标准;GAIS评价结果显示,完全改善率达82.61%,明显改善率为13.04%,轻度改善率为4.35%;阴唇术后效果的满意情况显示,非常满意占86.96%,满意占13.04%,无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者;6个月后患者的平均FSFI评分(53.81分)高于术前(31.80分,P<0.001)。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脂肪注射填充可纠正大阴唇容量缺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变异,以进一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方法 对白内障患者123例(126只服),术前常规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病人随机分成5组,A组、B组、E组为小切口手法组,A组和B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E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C组和D组为超声乳化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观察术后1d及7d后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 ①视力:术后7d,发现B组与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裸眼视力≥1.0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②术后散光轴向变化:A~D组变化不明显,E有12例散光轴向发生改变.③角膜散光:A组、B组散光变化较小,B组和E组术后7d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术后1d角膜散光较大,7d后渐回复,但C组仍高于术前水平;A组与B组、C组与D组及A组与C组比较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E组比较,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观察角膜地形图来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可降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或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视力.对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3例行面部自体脂肪移植的求美者。选择大腿前外侧部、下腹部、臀部作为脂肪供区,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脂肪,再经提纯等处理后,联合适量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于面部凹陷处。结果:术后随诊6~12个月,无1例发生感染、血肿、不对称等并发症。术后,面部填充部位外观饱满、自然,皱纹明显减轻或消退,求美者对外形满意。结论:自体脂肪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移植操作简便,求美者痛苦少、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脂肪存活率得到提高,适合于面部凹陷的美容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分析其变化特点.评价各因素对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人选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宁波第一医院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患者,其中LASIK手术37例(74眼),LASEK手术26例(52眼),术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每眼.并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记录相关数值。记录患者术中的切削深度、切削比例、残留基质厚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各时间点之间数据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各变量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之间的影响程度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LASIK与LASEK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8、7.51,P〈0.01);残留基质对LASIK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表面高度变化量有影响(f=-3.421、-3.376、-3.116,P〈0.01),对LASEK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后表面高度变化量有影响(t=-3.077、-2.872,P〈0.01)。结论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定显示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残留基质厚度对角膜后表面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IL-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70只6-8周健康雄性Wister大鼠于背部建立深Ⅱ度烧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5只。治疗组大鼠烧伤创面采用Xeno-ADM覆盖包扎,对照组大鼠烧伤创面采用传统外用聚维酮碘换药包扎。按分组情况分别于伤后1、3、5、7、10、14、21 d每组各取5个大鼠,沿创缘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介质TNF-a、IL-8、IL-1的表达水平,采用SSPS 11.0统计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提示:两组IL-8,TNF-a和IL-1均在第1天开始表达,第5天达高峰,第7-21天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其中,伤后治疗组的TNF-a、IL-8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的表达在第5天到第7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记显示,上述检测因子在两组中的表达规律及组间差异均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论 Xeno-ADM可有效抑制创面IL-8、TNF-a的表达和促进IL-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Wnt和Notch信号通路在大鼠创面愈合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25只SD大鼠幼鼠,早期用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表皮干细胞,注射BrdU 60 d后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于大鼠致伤后0 d、7 d、14 d、21 d、30 d五个时间点分别各断颈处死5只取标本,利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Wnt1、β-catenin、c-Myc、Jagged1、Notch1、Hes1和Brdu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Wnt和Notch信号通路成员在伤后表达上调,于伤后7 d达高峰,持续表达至伤后30 d。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β-catenin开始在细胞膜低表达,伤后逐渐转变为表皮全层表达,且部分呈现异常核表达;伤后,Notch1在表皮全层表达逐渐上调,且在基底层表达上调显著。免疫荧光提示,BrdU/c-Myc和BrdU/Hes1双染阳性细胞率在伤后上升,于伤后7 d达高峰,持续表达至伤后30 d。结论 Wnt和Notch双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大鼠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