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76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5篇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病例38例。结果:89.5%复发病例系多因素共同引起复发,其中涉及术后复查不当的有22例,涉及术腔粘连的25例,涉及钩突头端或尾端残留的6例,涉及鼻丘气房与额隐窝病灶清除不彻底的8例,涉及中鼻甲处理不当的5例,涉及高位鼻中隔偏曲未矫正的6例,涉及筛及蝶窦病变清理不彻底的5例,涉及下鼻甲肥大的4例,涉及术后没有合理用药的18例。平均每例有271个原因。结论:熟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正确处理相关鼻腔病变,术后定期合理的鼻窦内窥镜随访以及术后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应用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术重建指端外形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改良V—Y推进皮瓣及甲床扩大术治疗指端损伤合并甲床部分缺失的效果。方法对53例指端损伤合并甲床部分缺失的患者联合应用采用V—Y推进皮瓣及甲床扩大术治疗,并针对传统的V—Y推进皮瓣手术方式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改良。结果53个皮瓣全部成活。37例术后3~18个月随访的患者中,皮瓣外形均饱满,质软,色泽正常,具有正常指纹和汗腺分泌。53例甲床平均扩大3.5mm,甲床缺损在1/2以内的病例扩大后与对侧甲床大小几乎相等。所有患者均无勾甲畸形,未出现末端指骨外露。结论改良V—Y推进皮瓣术式联合及甲床扩大术治疗指端损伤合并甲床部分缺失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请作者投稿时将下述各项随同稿件一并寄我编辑部: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2来稿所述专题是否为科研课题或基金项目,请注明并开据证明。3参考文献要求著录前3名主要责任者,文献要求有起止页码。4请告知联系电话及Email信箱。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编辑部致作者——投稿中易疏漏的项目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于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l(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分析全股骨置换术近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与全股骨置换术相关的文献报道,分析和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技术、假体设计、手术并发症及分类、术后康复锻炼和功能评价。结果全股骨置换术的适应证是股骨广泛受累或存在跳跃性病灶的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以及伴有严重骨缺损的髋膝关节翻修术。手术切口近端以Watson-Jone切口为主,然后沿大腿外侧,远端延伸至髌骨外侧显露股骨全长,保护好血管神经和髋外展结构,行组配或定制假体置换。假体设计不断进步,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假体。手术并发症多且发生率不一。术后康复锻炼早期以物理治疗为主,负重训练循序渐进。功能评价主要以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主。结论全股骨置换术保肢效果确切,需要继续进行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研究,逐渐统一手术适应证和功能锻炼标准,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7.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减少过程,与活动减少相关,在老年人中常见,可导致跌倒、失能及增加死亡风险。肌少症虽然一直被定义为增龄性的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国际工作小组对这种综合征的正确名称(与老年人肌肉和力量的损失相关)仍在争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充分认识肌肉衰减综合征并开展积极防治,对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老年肌少症的肌量、肌强度和日常活动功能评估方法和针对老年肌少症的各种干预方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48.
目的:在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基线人群基础上,对抽样筛查确诊的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000-07/09以社区为基础调查了北京市55岁以上2835名中老年人群,通过原发性震颤的筛查和诊断,最终共确诊原发性震颤患者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55~101岁,平均(75.8&;#177;7.9)岁。55~64岁年龄段男7例,女2例;65~74岁年龄段男31例.女14例.≥75岁年龄段男45例,女36例。对调查发现的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进行病史收集、体格检查、震颤评分和功能评价,进而分析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结果: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震颤部位以上肢(100%)、头部震颤(20%)为主。②女性震颤总分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7.2&;#177;3.4,6.5&;#177;2.5,P=0.150);男性和女性肢体震颤总分差异也不明显(6.3&;#177;2.4,6.0&;#177;2.2,P=0.421)。女性头部震颤几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6.9%,P〉0.05)。③头部震颤组肢体震颤总分与无头部震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6&;#177;4.1,6.0&;#177;1.6,P=0.506)。④阳性家族史报告仅占3%,有69.6%的患者曾意识到震颤的存在.大部分患者(90.4%)均于50岁以后起病。⑤按照有无病史将原发性震颤患者分为两组,发现有病史组头部受累几率明显高于无病史组(25.5%,73%,P=0.015).而震颤总分和肢体震颇总分差异均不明显(6.8&;#177;2.7,6.5&;#177;3.1:6.1&;#177;2.1,6.2&;#177;2.7,P〉0.05)。结论:①上肢与头部是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主要震颤部位,震颤程度与特点无明显性别差异。②是否合并头部震颤不影响肢体震颤程度。③大部分原发性震颤患者于50岁之后发病。④头部震颤与否是影响震颤病史汇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胸腰椎骨折手术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 对胸腰椎骨折采用前、后路减压固定术患者5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结果 出现并发症84例91次.结论 熟练掌握胸腰椎前、后路减压操作技术,精确定位,减轻术中创伤,恰当合理的康复指导,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176;~83&;#176;,平均62&;#176;,矢状面Cobb角12&;#176;~54&;#176;,平均34&;#176;,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176;~31 &;#176;,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176;~32&;#176;,平均26&;#176;.椎体旋转矫正Ⅰ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