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亚楠  闫明  汪祺  文海若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10):1630-1637
目的:评价雷公藤甲素(TPL)的潜在致Pig-a基因突变风险。方法:采用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分别进行非S9(-S9)代谢和S9(+S9)代谢条件下体外实验。-S9代谢条件实验中,L5178Y细胞分为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阳性对照甲基磺酸乙酯(EMS,500 μg·mL-1)组和TPL各质量浓度(6.3、12.5、25.0、50.0、100.0 ng·mL-1)组,受试物处理24 h后细胞计数,更换培养基培养8 d,表达结束后进行流式检测。+S9代谢条件实验中,L5178Y细胞分为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阳性对照苯并芘[B(a)P,5 μg·mL-1]组和TPL各质量浓度(12.5、25.0、50.0、100.0、200.0 ng·mL-1)组,受试物处理4 h后更换培养基,24 h后计数,培养8 d,表达结束后进行流式检测。体内Pig-a基因突变实验中,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阳性对照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0 mg·kg-1)组和TPL各剂量(50、100、200 μg·kg-1)组。ENU组仅于首次给药日给药1次,TPL各剂量组连续给药28 d,分别于给药前和首次给药后14、28、42、56 d于小鼠眼内眦采血,血样经缓冲液洗脱后,进行anti-CD24-PE和anti-CD61-PE标记,采用免疫磁性分离架进行柱前和柱后样品的收集,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样本进行检测计数,对突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结果表明,在-S9和+S9代谢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TPL各剂量组Pig-a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依赖性。体内Pig-a基因突变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PL组小鼠红细胞(RBC)和网织红细胞(RTC)CD24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依赖性。结论:TPL质量浓度为200 ng·mL-1及200 μg·kg-1以下时不会引起L5178Y细胞及KM小鼠发生Pig-a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2.
目的:采用人肝细胞HepaRG构建的2D、3D细胞培养模型和大鼠体内重复给药体系开展彗星实验,探讨不同模型对大黄素型单蒽酮毒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方法:2D和3D HepaRG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单蒽酮处理24、48、144 h后,采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程度。25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组及单蒽酮6.5、65、650 mg·kg-1组,每组5只。对照组和单蒽酮各剂量组大鼠连续14 d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5 mL·kg-1,阳性对照组大鼠连续3d灌胃给予EMS。末次给药3 h后麻醉取血及肝组织用于彗星实验。结果: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 μg·mL-1及以下时对2D培养的HepaRG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而当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 μg·mL-1时,在3D模型中培养的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live尾矩(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体内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单蒽酮650 mg·kg1组大鼠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T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剂量组间存在一定剂量效应趋势;而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有核细胞的尾DNA含量及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蒽酮经3D培养模型代谢后存在肝细胞毒性,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程度强于外周血细胞,推断其毒性与单蒽酮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评价2种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 modified T, CAR-T)细胞在荷瘤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药效,为相关产品的体内药效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B-NDG小鼠构建经萤火虫荧光素酶标记的Raji细胞(Raji-Luc细胞)移植瘤模型,单次给予细胞A和细胞B(相对于细胞A,细胞B在表达CAR结构的基础上还表达IL-6沉默片段,可干扰IL-6的表达),持续观察至给药后84 d。考察小鼠存活率、临床症状、体重变化、体内Raji-Luc细胞荧光强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 细胞A和细胞B均可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并一定程度上减缓由Raji-Luc细胞导致的体重降低,有效缓解Raji-Luc细胞负荷导致的临床表现,显著降低体内Raji-luc细胞荧光强度,明显降低Raji-Luc细胞造模动物各组织器官淋巴瘤发生率,变化呈剂量相关性。结论CAR-T治疗组动物的死因可能与肿瘤的持续性消耗及逐渐加重的背景性病变有关。细胞A和细胞B在Raji-Luc细胞荷瘤B-NDG小鼠体内呈现一定药效学作用,两者药效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AR-T)细胞产品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的可能性,从而评价其体外致瘤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 采用6孔板固态培养法,按不同密度(每孔1 000~5 000个)将CAR-T细胞与软琼脂混合铺板,同时设立Hela细胞为阳性对照,计数克隆形成率。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受试物低(每孔1 000个)、中(每孔2 000个)、高(每孔5 000个)剂量组在培养后14 d内均未见细胞集落产生。阳性对照组14 d时有细胞集落出现。结论 CAR-T细胞体外培养不具有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可初步考察CAR-T细胞的体外致瘤性。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使用毒理预测软件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评价17种亚硝胺化合物的致突变风险,探讨亚硝胺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风险的关联。方法 使用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对17种亚硝胺化合物的致突变风险进行预测,并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TA1535和TA1537分别在无和有大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开展基于6孔板的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评价其致突变性风险。结果 Derek Nexus基于亚硝基结构,预测16种亚硝胺化合物(不包括NDPh)均具有致突变风险。Sarah Nexus预测所有17种均有致突变性风险,但NMEA、NEIPA和NDIPA的致突变风险较低。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除NMPEA外,其余所有亚硝胺化合物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NMPEA仅能诱导TA1537菌株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经大鼠S9代谢活化后,NDEA、NMOR、NDPA、NPIP和NPYR在TA97、TA100和TA1535 3个菌株中均得到阳性结果,NDMA、NMEA、NEIPA、NDBA、NMPA、NNK、NDELA、NDPh和NMPEA则在TA...  相似文献   
66.
目的 阐明向大鼠长期给药何首乌醇提物(PME)和水提物(PMW)对其肾脏的影响。方法 分别向大鼠灌胃给药何首乌PME和PMW 42 d,考察大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变化,并测定给药后肾脏主要转运体基因(Oat1,Oat2,Oct2,Mrp2,P-gp)的表达,从转运体角度分析何首乌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 研究发现PME和PMW给药后,血清生化PME组的尿素氮(BUN),肌酐(CRE),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均显著升高(P<0.01),PMW组的BUN,CRE和TP显著升高(P<0.01),ALB数值升高,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理结果显示PME组和PMW组均可见肾脏色素沉着,PME组可见肾小管变性。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发现,PME组Oat1,Oct2,P-gp和Mrp2均显著性下调(P<0.01),Oat2显著性上调(P<0.01)。PMW组Oat1,Oct2和Mrp2显著性下调(P<0.01),Oat2显著性上调(P<0.01),P-gp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长期给药,两种提取物均可引起大鼠...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价连续28 d灌胃给予小鼠大黄素,小鼠体内遗传毒性风险。方法 KM小鼠连续28 d灌胃重复给予大黄素并设28 d恢复期。分别于给药前、首次给药后第14、 28、 42和56天采集外周血检测网织红细胞和总红细胞的突变率,以及网织红细胞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末次给药后采集肝、肾、外周血开展彗星试验,分析每只动物至少100个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末次给药后制备骨髓细胞样本,计算嗜多染红细胞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以及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结果 与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相比,300 mg·kg-1及以下给药组连续给药28 d未见Pig-a基因突变率增加。肾细胞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相比,所设浓度范围内各组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01)。骨髓微核试验显示所设浓度范围内未见微核率的升高。结论 连续28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大黄素后,主要作用部位为肾脏;当前试验条件下,大黄素未导致小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发生率和骨髓微核发生率增加,但可导致肾脏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考察连续42 d灌胃何首乌水提物(PMW)后大鼠肝、肾、血浆和胆汁中的成分累积特征,为何首乌肝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UPLC-LTQ-Orbitrap MS技术,通过与对照品比对及通过scitific library模块分析,对大鼠不同组织中何首乌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定性鉴别和推测。结果 大鼠经过长期灌胃(PMW)诱导后,体内可检测到24个何首乌相关化合物,其中7个为原型成分,5个为Ⅰ相代谢产物,12个为Ⅱ相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二苯乙烯苷和蒽醌类原型及其代谢物。各类成分具有选择蓄积性,肾脏中蓄积成分最多,肝脏和胆汁中相当,血浆中最少。二苯乙烯苷以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为主,大黄素多发生氧化反应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结论 原型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8-O-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大黄酸、没食子酸很可能与何首乌引发的不良反应相关,应引起关注;大黄素-葡萄糖醛酸化物和二苯乙烯苷-葡萄糖醛酸化物-硫酸化物仅在胆汁中检出,没食子酸及原儿茶酸以及大量大黄素Ⅱ相代谢物仅在肾脏中检出,这类成分的潜在毒性风险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9.
目的:建立以胆红素外排转运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MRP2)、MRP3为靶点的何首乌中潜在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选方法,并评价相关化合物的肝毒性大小。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对何首乌中的主要单体成分进行高通量筛选,以MRP2、MRP3转运体底物胆红素为参考对象,将48个目标单体与MRP2、MRP3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实现虚拟筛选;采用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法考察目标单体对肝细胞HepaRG的毒性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目标单体对HepaRG细胞外排转运体MRP2、MRP3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MRP2对接结果显示,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反式二苯乙烯苷高于底物胆红素与MRP2对接打分值的80%;MRP3对接结果显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及芦荟大黄素-8-O-β-D-葡...  相似文献   
70.
目的: 采用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建立微核细胞组学,比较其遗传毒性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并研究雷公藤甲素(TPL)和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成纤维肺细胞(CHL)和犬肾小管上皮细胞系(MDCK)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MMC)与CHL、L02、MDCK、Bhas42细胞作用6 h后给予细胞松弛素B(CytoB)继续培养约1.5个细胞倍增时间。收获细胞、制片、染色及镜检。计算每个剂量胞质分裂增殖指数(CBPI)、复制指数(RI)、坏死(Nec)及凋亡(Apop)细胞的千分率、双核细胞中微核(MN)、核芽(NBUD)和核质桥(NPB)出现的千分率。然后进行方法的验证,采用CHL细胞经不同浓度(1、10和100 μg/mL)DG预处理24 h后观察DG对上述细胞毒性和微核细胞组相关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微核细胞组学对遗传毒性靶器官评估的效果,MDCK细胞经DG(10 μg/mL)预处理24 h后采用不同浓度(1和5 μg/mL)TPL染毒1 h,观察其对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MMC诱发的不同细胞系细胞毒性(CBPI、RI、Apop与Nec)均随MMC浓度升高呈升高趋势。各组细胞的MN、NBUD和NP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剂量相关性升高,但不同细胞系对MMC诱发的生物标志物峰值出现的敏感度不同。在验证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DG(10和100 μg/mL)对MMC(0.2 μg/mL)诱发的MN、NBUD和NPB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均<0.05)。TPL可诱发MDCK细胞NBUD和MN显著上升(P<0.05),且DG预处理可有效拮抗该效应(P<0.05)。结论:多细胞系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实验法可同时对多项遗传毒性指标进行评价。DG对CHL及MDCK细胞产生的染色体断裂有保护作用,在临床配伍中可发挥抗细胞DNA损伤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