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7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1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44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139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593篇 |
内科学 | 282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56篇 |
特种医学 | 127篇 |
外科学 | 187篇 |
综合类 | 1046篇 |
预防医学 | 367篇 |
眼科学 | 22篇 |
药学 | 528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520篇 |
肿瘤学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134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228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10篇 |
2008年 | 172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53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真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脑梗死后真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分、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VF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疗法可显著提高脑梗死后真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树脂浸润技术对人工龋模型表面显微硬度(SMH)的影响及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作用。
方法收集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坏前磨牙,制取釉质块共17个,其中5个用于研究树脂浸润治疗对人工龋模型SMH的影响,每个牙块分别于脱矿前(0 h)、脱矿24 h后、树脂浸润治疗后等不同时间点测量得到3组数据,自身前后对比。余下12个用于研究树脂浸润治疗对人工龋模型表面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其中6个为空白对照组、6个为树脂浸润处理组,分别在4、24 h观测菌斑生物膜情况。以维氏表面微硬度仪检测人工龋模型SMH,以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人工龋模型表面菌斑生物膜生物量、厚度、活菌百分比等。数据分别以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脱矿前釉质面SMH值为(316.07 ± 13.54)HV,脱矿24 h后为(22.44 ± 1.73)HV,树脂浸润治疗后为(139.45 ± 21.46)HV,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脱矿前-脱矿后t= 55.879,P<0.001;脱矿后-治疗后t=-14.400,P<0.001;脱矿前-治疗后t = 14.090,P<0.001)。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检测中,4及24 h树脂浸润处理组生物量[(0.59 ± 0.24)、(9.53 ± 1.49)μm3/μm2]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生物量[(1.01 ± 0.30)、(15.47 ± 7.32)μm3/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h= 3.232,P4 h= 0.005;t24 h= 2.384,P24 h= 0.042);4及24 h树脂浸润处理组活菌百分比[(48.73 ± 8.54)%、(60.49 ± 5.33)%]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活菌百分比[(31.84 ± 7.30)%、(34.87 ± 1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h=-4.508,P4 h<0.001;t24 h=-6.419,P24 h<0.001)。树脂浸润处理组24 h生物膜厚度为(6.44 ± 1.51)μm,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生物膜厚度(12.78 ± 7.1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92,P= 0.030)。
结论树脂浸润治疗应用于早期人工龋模型上,能明显改善脱矿牙面的SMH,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同时具有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从基因水平上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GPCRs)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讨论通过抑制GPCRs的方法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性,为后期寻找银屑病的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找出3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受累皮肤组织和非受累皮肤组织与GPCRs相关的大于2倍差异基因。结果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定量PCR验证得出6个上调基因(CXCR6,GPR110,GPR171,CXCR2,PTARF,LPHN2)和11个下调基因(GPR12,CHRM1,ADRB2,CHAM3,NPY1R,ADRA1B,GPR182,ADAR2A,LGR6,GPRC5C,F2R)。其中,CXCR6已被证实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结论银屑病患者受累皮肤组织和非受累皮肤组织与GPCR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4.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了采用正常人体的CT数据构筑三维模型研究皮质骨厚度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目的:根据髋骨皮质骨三维厚度分布规律对髋臼区域的皮质骨厚度进行分区。
方法:使用Mimics对8名健康志愿者髋骨CT图像进行分割提取皮质骨并建立几何模型。以A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PCL编写皮质骨厚度测量的新算法。获得厚度数据后根据各厚度范围皮质骨分布面积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测得的厚度范围进行分组。
结果与结论:髋骨皮质骨厚度介于0.44~4.00 mm,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发现可分为0.44~1.133 mm、1.133~1.826 mm及1.826~4.00 mm 3组,按照这3组厚度范围对髋骨模型进行渲染后发现整个髋骨的皮质骨的较厚部位可分为明显的三组皮质骨束,第1组沿弓状线延伸至耻骨联合,第2组从臼顶延伸到髂结节,第3组分布在坐骨大切迹上下。说明在髋臼区域皮质骨较厚的部位可大致分为3组,其部位与应力集中点点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5.
静电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静电处理作物种子的技术,对其诱发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生化分析,研究了可能的生理作用,以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谷红注射液中乙酰谷酰胺,羟基红花黄色素A,芦丁,紫丁香苷,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2.1 mm×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5 m L·min~(-1);质谱采用正负离子同时监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样量5μL。结果:谷红注射液中乙酰谷酰胺,羟基红花黄色素A,芦丁,紫丁香苷,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在10.36~663.0,0.500 0~32.00,0.047 8~3.059,0.200 0~12.80,0.032 4~2.074,0.675 0~43.20,0.142 5~9.120μg·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0%~99.2%,RSD3.4%(n=6);7种成分在3批样品中的质量浓度依次为乙酰谷酰胺28.5~32.4 g·L~(-1),羟基红花黄色素A 1.02~1.23 g·L~(-1),芦丁14.3~17.6 mg·L~(-1),紫丁香苷101~123 mg·L~(-1),山柰素12.1~14.9μg·L~(-1),山柰酚0.138~0.155 mg·L~(-1),槲皮素73.4~95.6μg·L~(-1)。结论:该方法简、快速、高效、准确、可靠,适用于同时测定乙酰谷酰胺,羟基红花黄色素A,芦丁,紫丁香苷,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7种有效成分,为该制剂建立更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10月的LC126例临床资料。结果:除7例术中因胆囊三角区粘连致密无法解剖、胆囊息肉合并有右肝叶前缘血管瘤中转开腹外,其余119例均在LC下完成,1例术后出血行二次剖腹探查,另1例术后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行2次胆肠吻合手术治愈。结论:LC创伤小、恢复快,是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