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7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276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68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409篇
口腔科学   75篇
临床医学   879篇
内科学   644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204篇
特种医学   2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590篇
综合类   2135篇
预防医学   725篇
眼科学   136篇
药学   693篇
  9篇
中国医学   778篇
肿瘤学   15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总结肾移植后使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提高人/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单中心310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采用的免疫抑制方案有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低剂量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低剂量他克莫司(Tac)+MMF+Pred、低剂量CsA(或Tac)+西罗莫司(SRL)+Pred等方案,分析各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的人/肾1、5、10年存活率均高于CsA+Aza+Pred方案,而高血压、震颤、高尿酸、肝肾毒性、白细胞下降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sA+Aza+Pred方案(P<0.05),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CsA+Aza+Pred方案(P<0.05).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的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多毛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低剂量CsA(或Tac)+SRL+Pred方案的腹泻、高尿酸血症、肝肾毒性和多毛症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P<0.05),但高血脂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以低剂量Tac为基础的方案者高血糖发生率显著应用低剂量CsA者.结论 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改善了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尤以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为优;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或剂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优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的治疗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and to increas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in kidney recipients. Methods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3102 cases of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The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were as follows: CsA + Aza + Pred,low dose CsA + MMF + Pred, low dose Tac + MMF + Pred,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and low dose Tac+ SRL+ Pred. Results The 1-, 5-, 10-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kidney in low dose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hypertension, hyperuricemia, kidney and liver toxicity, and leukopen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but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than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all P<0. 01).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 05), and that of hairy and gingival hyperpls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 05) in low dose Tac+ MMF+ Pred than in low dose CsA+ MMF+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in low dose CsA (or Tac)+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sA (or Tac)+ MMF+ Pred protocol (P<0. 05). The incidence of hirsutism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P < 0. 05).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Conclusion The triple drug protocol with a low dose of CsA (or Tac)+ MMF+ Pr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graft,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especially Tae + MMF + Pred protocol. Adjustment of the immunosuppressant dosage and protocol, improvement of eating habits, exercise,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f blood lipid, and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we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kidney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82.
再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再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施行的392例PD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的原因、诊断、处理方式及疗效。结果PD术后并发症133例(33.9%),死亡14例(3.6%)。其中22例再手术,再手术的死亡3例,再手术死亡率13.6%。结论导致PD术后再手术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胰瘘和切口裂开等。再手术是处理PD术后并发症的一个有效手段且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83.
踝关节镜下治疗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技术在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17例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施行踝关节镜手术,在关节镜下对损伤关节面清创、搔刮及钻孔。结果随访14.54个月。踝关节Kofoed评分由术前平均56.5分提高至89.4分,17例中优6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结论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11年1月,采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的方法,于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7例,按AO分类标准:B1型2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2例。所有病例均采取掌侧入路,术中不切断旋前方肌,或仅切断部分旋前方肌行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结果本组术后随访9~44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周。均无感染、骨不连、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1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经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旋前方肌能够覆盖接骨板大部分,减少了腕部肌腱的干扰,减少组织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前臂的旋转功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5.
正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痛风患者也越来越多,全身很多部位均可有"痛风石"。这种尿酸盐沉淀可侵犯神经、肌腱、关节囊、韧带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但腕管痛风石较少见。2016年,我们收治痛风结石侵及腕管致腕管综合征并手指运动功能障碍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左手掌麻木1年,示指伸直障碍6个月,加重4个月就诊。该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7年余,肾结石病史7年余,曾服用非布司他,具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并接受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的17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因外伤致硬膜破损脑脊液漏并接受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治愈率、引流时间、24 h引流量、头痛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例数评价治疗脑脊液漏的疗效;以并发症发生和随访期恢复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2组患者脑脊液漏均治愈。观察组脑脊液24 h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无再发脑脊液漏、脑脊液囊肿形成;对照组治疗期内并发高热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随访期内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疗效确切,具有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1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9例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8例行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改善情况,采用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检查评价椎体复位、关节突解锁及颈椎曲度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7(21. 6±8. 6)个月。前路术式的手术时间为90~110(98. 1±6. 9) min,术中出血量为90~120(109. 7±14. 7) ml;前-后联合入路术式的手术时间为180~240 (212. 4±16. 7) min,术中出血量为380~580(443. 3±70. 4) ml。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下降(P 0. 0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下降(P 0. 01)。颈椎曲度: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且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P 0. 05)。末次随访时,患者脊髓神经功能ASI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椎体滑脱及关节突交锁均得到满意复位。除1例脑脊液漏、5例吞咽不适及1例C5神经根麻痹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交锁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改良椎板截骨回植与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的146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传统椎板截骨回植组(传统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9.4±18.5)岁,突出节段L_(4,5)46例,L_5S_1 31例;改良椎板截骨回植组(改良组)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49.8±17.9)岁;突出节段L_(4,5)40例,L_5S_1 29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及硬膜囊损伤率、术后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神经损伤率和硬膜囊损伤率分别为5.80%(4/69)和1.45%(1/69),传统组分别为16.9%(13/77)和9.09%(7/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椎间融合率和腰痛复发率改良组分别为91.3%(63/69)、8.70%(6/69),传统组分别为76.62%(59/77)、29.9%(2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3年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而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2、3年改良组VAS评分均小于传统组(P0.05),而JOA评分均大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长期疗效(3年腰痛复发率、椎间融合率、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优于目前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术。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IL-21水平,研究IL-21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纳入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代偿期组30例,失代偿期组30例,同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含量,分离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IL-21共培养后,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血清IL-2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均明显下降,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则上升(P0.05);加入IL-21体外培养后可使乙肝肝硬化患者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的CD8+T淋巴细胞含量升高(P0.05)。结论 IL-21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IL-21可应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