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1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467篇
内科学   15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32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651篇
预防医学   354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241篇
  10篇
中国医学   190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计录数据。结果:标本HE染色提示多数(17/22)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多数椎间盘(13/18)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3%)低于中老年组(81.8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67%)高于中老年组(31.8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3%)高于中老年组(45.45%),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82.
83.
84.
目的 分析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TC患者的CT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22~ 81岁,平均65.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侧18例,双侧2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22个病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腺瘤性增生1例;肿瘤最大径1.2 ~8.6 cm,平均(5.2±0.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个,不规则形14个;边缘光整者5个,边缘不光整者17个;6个病灶甲状腺轮廓连线完整,16个病灶出现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肿瘤呈横向生长,纵横比<1,其中6个侵犯食管,4个侵犯气管,4个侵犯颈前肌群,2个包绕同侧颈总动脉.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17个,等密度5个;密度均匀6个,不均匀16个;5个病灶内见钙化,以细颗粒状钙化多见(3个病灶);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5个,中度强化5个,轻度强化2个.14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 侵袭性生长、纵横比<1、钙化少见、易坏死囊变、明显强化的甲状腺区肿块及伴有多区分布、环形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ATC的诊断,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HACE1和LIN28B基因多态与中国汉族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46例中国汉族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和328例中国汉族健康儿重标本,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随后应用Sequenommassarray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分型。并采用卡方检验、校验后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各SNP位点与NB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结果 HACE1基因rs45521835位点携带AA基因型的患儿以及rs6927608位点携带CC基因型的患儿其NB肿瘤始发于肾上腺较多,OR值分别为5.20(95%CI:1.06~25.56,P:0.047)和5.00(95%CI:1.02~24.55,P=0.052)。LIN28B基因SNP位点rs7759938(CC基因型)、rs314280(TTT基因型)、rs314276(AA基因型)和rs314263(CC基因型)主要与GNB密切相关,OR值分别2.94(95%CI:1.06~8.20,P=0.047)、2.94(95%CI:1.06~8.20,P=0.047)、2.95(95%CI:1.06~8.24,P=0.047)和3.02(95%CI:1.08~8.41,P=0.042)。结论 在中国汉族儿童中,HACE1基因(rs45521835,rs6927608)和LIN28B基因(rs7759938,rs314280,rs314276,rs314263)SNPs与原发于肾上腺的神经母细胞瘤或者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NB)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X连锁遗传性脑积水的L1CAM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直接序列测定法对一个X连锁遗传性脑积水家系进行L1CAM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先证者在L1CAM基因外显子28存在c.3581CT(p.S1194L)致病突变,患者的姐姐和母亲均为携带者,姨和表妹均未检测到该致病突变。对携带有该基因突变的姐姐先后进行了3次产前基因诊断(包括1例羊水检测,1例双胎羊水检测,1例绒毛检测),均证实为获得致病突变的男性胎儿。结论对于B超发现的男性脑积水胎儿,可以对其进行L1CAM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对下次妊娠的复发风险或携带者的妊娠风险进行评估;对携带突变基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避免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87.
陶蕾  李伦兰  陈新华  耿丽丽  戴晴 《安徽医药》2018,22(10):2037-2040
目的 观察比较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化疗患者的中长期效果,为血管通路的科学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2例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IVAP组115例,PICC组157例,置管方式由患者意愿决定。分别对IVAP组和PICC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直到导管取出或此项研究结束(2017年4月30日)止,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舒适度。 结果 在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症状性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湿疹、异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0.87%,0.00%,10.43%)均低于PICC组(12.10%,8.28%,3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舒适度得分(6.97±0.97)分高于PICC组(5.98±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VAP与PICC均为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IVAP优于PICC,临床实际应用时要全面综合评估患者,合理制定置管方案,科学选择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88.
肖延河  陈峰  姜永涛  李昊  姜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45-3546
目的: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4例该病患者进行随访、JOA评分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前路手术后4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例。除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训练外,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JOA评分改善率为76%。所有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三角肌、肱二头肌恢复至3~4级,生活可自理,11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可能,减压后脊髓漂移导致神经根牵拉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应以预防为主,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高压氧治疗可能缩短其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89.
90.
宫腔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宫腔超声造影技术是指向子宫腔内注入造影剂使宫腔扩张、内膜分离后,在经阴道超声下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内病变情况,该技术能清晰显示宫腔内病变为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及局灶性病变的位置和特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宫腔超声造影的发展和操作过程及技术要领,重点讨论宫腔超声造影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介绍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