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并探讨下肢血液循环泵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关节科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行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术后予基础护理+利伐沙班抗凝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血液循环泵,每日2次,连续使用10-14 d,对比两组术后2,7 d凝血功能、下肢周径,并观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 d凝血活酶时间(APTT)[(34.3±5.8)s比(30.2±4.6)s],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15.9±3.5)s比(14.3±3.1)s]、APTT[(36.8±5.3)s比(34.3±4.9)s]均长于对照组(t1=3.250,t2=2.014,t3=2.041,P〈0.05);术后2 d观察组与对照组大腿周径[(47.5±4.1)cm比(49.6±4.5)cm],小腿周径[(37.2±2.9)cm比(38.7±3.3)cm];术后7 d两组大腿周径[(46.2±4.0)cm比(48.2±3.8)cm]、小腿周径[(36.2±2.7)cm比(37.6±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43,t2=2.024,t3=2.138,t4=2.242,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8.11%(3/37)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27.27%(9/33,χ2=4.510,P=0.034)。结论血液循环泵能通过改善下肢血流,增加纤溶活性,发挥抗凝作用,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自体松质骨及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对56例(58髋)股骨头坏死采用自体松质骨及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结果 经1~6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疗效优28例,良26例,差2例,优良率96.4%.结论 自体松质骨及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能有效改善股骨头血运...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DVT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DVT组),选取同期行上述关节置换术术后无下肢DVT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DV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下肢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是否异常、手术类型、置换关节数、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机械抗凝类型等指标构成差异显著(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年龄60岁以上、手术类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凝血指标异常、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未使用下肢血液循环泵)等指标是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类型、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是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强化术前辅助检查与评估、术后监测与积极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下肢DVT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骨段牵引方法修复小腿骨组织或骨与皮肤同时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双小腿等长固定,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引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结论骨段牵引修复术是治疗创伤后小腿骨、皮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5.
于美文  戴士峰  杨佐明 《护理研究》2014,(17):2117-2118
<正>股骨髓内钉术后感染治疗困难,股骨周围软组织肌间隔较多,感染病灶较深,很难彻底清创和引流,往往需要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基础上实施清创灌洗术治疗。常规护理常因存在引流管脱落、堵塞不畅等缺点,造成灌洗失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  相似文献   
36.
目的:用肢体骨段牵移方法治疗小腿骨级组织或骨与软组织同时缺损感染,实现小腿功能重建修复。方法: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双小腿等长固定,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滑移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结论:小腿骨及软损骨段牵移修复术为创伤后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的治疗提供了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3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和翻修技术。方法对12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和52例(59侧)人工全髋翻修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36例均获1~10年的随访,平均3年8个月。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平均93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其10年优良率已超过80%,但同时也出现了感染、脱位、人工关节松动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功能效果,人工假体存留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8.
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8年2月收治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4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骨外露或窦道形成。男39例,女6例;年龄22~62岁,平均32.5岁。确诊感染时间为骨折内固定术后1周~1年,平均3.5个月。16例骨折稳定,29例骨折不稳定或存在骨缺损。根据感染程度、组织缺损及骨折稳定情况,单独或联合采用更换骨折固定方式、骨与软组织同步延长、侧孔灌洗管灌洗术、封闭式负压引流进行治疗。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0个月。29例骨折不稳定者中27例骨折于治疗后4~11个月愈合,平均6.6个月;2例6个月后骨折无愈合迹象,感染无复发,经实施外固定架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术后5个月骨折愈合。治疗后感染复发2例,经再次清创、灌洗治疗后治愈。结论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治疗,以最大限度满足治疗感染、修复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多重要求。  相似文献   
39.
仙灵骨葆对股骨颈骨折愈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胶囊对股骨颈骨折愈后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探讨该中成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并行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5例,术后给予内服骨肽片及钙片,直到临床愈合。观察组59例,术后在按对照组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仙灵骨葆胶囊(贵州仙灵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次3粒,每日3次,直至骨折临床愈合,再追加内服1个月。随访1年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股骨头坏死3例,占5.1%,对照组股骨头坏死9例,占13.9%,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能够明显减低股骨颈骨折疗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未见副作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介绍胫骨截骨骨延长方法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同时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18例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骨坏死缺损长度为4~12mm,平均5.6mm。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近侧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移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5~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正常,踝关节维持术前状态,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小腿截骨骨延长修复术治疗创伤后小腿骨、皮缺损感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