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应用Aron alpha(一种液体生物粘合剂),行开颅直接人工栓塞术治疗3例大脑半球AVM,经枕动脉直接人工栓塞术治疗1例后颅凹硬膜AVM,获得满意的效果。 开颅直接人工栓塞术是治疗脑AVM的简便方法,但需进一步改进。对于后颅凹硬膜AVM的治疗,应首选经枕动脉的人工栓塞术。Aron alpha是一种较好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392.
血清催乳素(简称PRL)测定对垂体肿瘤的诊断愈益重要。以往认为嫌色细胞无分泌颗粒,亦无激素分泌功能。如今电镜已证实嫌色细胞含有分泌颗粒,放射免疫测定的应用,使激素分泌腺瘤的发现明显增加。 多数作者从蝶鞍改变和血清PRL值的升高来推  相似文献   
393.
椎管内血肿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女,26岁。妊娠42周。1981年7月3日突然颈背部剧痛,随后双下肢及上肢相继麻木、无力,均先发生于右侧。排尿困难。发病前无外伤、高血压及感染病史。入院检查:颈略抵抗,颈4~胸1棘突压痛,两上肢肌力3级,两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胸1以下痛觉消失。Queckenstedt's试验完全阻塞。入院后3小时,在局麻下剖腹取婴后作椎管碘油造影,示胸1水平阻塞,即在  相似文献   
394.
20例肢端肥大症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除3例因肿瘤巨大侵入前颅凹及鞍旁而经额下入路外余均经蝶窦入路。术后无一例死亡。经3月~2年随访,全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男性5例性功能恢复。女性3例恢复正常月经。5例术前有视力、视野缺损,术后均明显好转。15例作血清GH术前后对比,术后<10ng/ml者9例,降低50%以上者4例,不下降者2例。在适宜的病例,经蝶窦显微手术应作为首选的手术途径。空腹GH测定和GH葡萄糖抑制试验对无影象学改变的肢端肥大症,具有早期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95.
老年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老年无功能性垂 体腺瘤行经蝶窦显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经蝶窦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放大8-10倍下切除肿瘤。结果:本组大腺瘤30例,巨腺瘤12例,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无死亡。随访6 月-5年,肿瘤消失20例,残瘤静止7例,复发再手术3例。结论:经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经蝶窦 显微外科治疗老年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6.
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对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