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不同方法检测两种呼吸道病毒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 ,ADV)是引起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两种重要病原。实验室提供及时和准确的病原检测报告 ,对临床明确病因、采取适当治疗手段和防止滥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自 90年代起 ,国外有报道将快速细胞培养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检测病毒。本研究采用美国Chemicon公司生产并由WHO认可的免疫荧光试剂 ,用直接涂片和快速细胞培养法分别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 ,并同时做常规的病毒分离 ,目的在于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门诊腹泻婴幼儿中腺病毒(HAdV)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每周三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门诊就诊、≤5岁、病程≤14 d的急性腹泻患儿临床病毒检测后的剩余粪便标本,以系统抽样,采用PCR法检测HAdV、星状病毒、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并通过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确定HAdV的型别。 结果:共1 010例样本进入本文分析,2012至2014年每年144例,2015年265例,2016年313例;男628例;0~6、~12、~24、~36、~48和~60月龄分别为246、578、79、45、18和44例。①5年HAdV总检出率为 5.2%(53/1 010),2012至2016年依次为6.9%(10/144)、10.4%(15/144)、5.6%(8/144)、4.5%(12/265)和2.6%(8/313),不同年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性别、不同月龄患儿和不同月份HAdV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53例共检测到10种HAdV型别,肠道腺病毒(EAdV)包括HAdV 41型 (31/53,58.5%) 和 40 型(3.8%),非肠道腺病毒(NEAdV)包括HAdV 31型 (11.3%)、1 型(5.7%)、3 型(5.7%)、2 型(3.8%)、 5 型(3.8%)、 6 型(3.8%)、4 型(1.9%)和7 型(1.9%)。各年份均以HAdV 41型为主。④HAdV单一感染占73.6%(39/53),EAdV、NEAdV单一感染分别为49.1%(26/53)和24.5%(13/53);14例为HAdV和其他腹泻病毒混合感染,主要为HAdV与轮状病毒(13.2%,7/53)或诺如病毒(9.4%,5/53)的两两混合感染。结论:上海地区门诊腹泻婴幼儿中HAdV流行型别多样,常年散在流行,且主要为单独感染引发婴幼儿腹泻。  相似文献   
103.
病毒是儿科临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病毒学的实验诊断不断带来创新。在病毒抗原和核酸检测方面,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使用,并发展巢式PCR和定量PCR,探索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测定和核酸杂交技术的结合及用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特异性病毒抗原。在测定血清抗体方面,主要是在抗原的选择、制备方面有新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4.
摘要: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box1,HMGB1)/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介导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ochlear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CIRI)大鼠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血管阻断法制备CIR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泻火化瘀通窍低、中、高剂量组(12.5、25、37.5 g/kg·d-1泻火化瘀通窍)、地塞米松组(20 mg/kg·d-1),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7 d,并设置假手术组(等剂量生理盐水)。测定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此外,HE染色,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ABR反应阈值、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CAT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火化瘀通窍处理后,可降低ABR反应阈值、MDA含量,升高SOD、CAT活性(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HE染色结果显示除低剂量泻火化瘀通窍外,其余给药组可显著改善耳蜗毛细胞损伤,且HE半定量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一定剂量的泻火化瘀通窍可下调耳蜗组织中HMGB1、RAGE、TNF-α、IL-1β、NF-κB与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CIRI大鼠的病理损伤,可通过介导HMGB1/RAGE,下调TNF-α、IL-1β、NF-κB、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通过上海市区的三级甲等医院和相对远离上海市区的一级医院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检测,反映上海地区先天性CMV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简称复旦妇产医院)和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浦江医院)出生时活产的、并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利用新生儿疾病筛查后余下的干血斑点(DBS)标本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MV DNA载量,根据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和电话随访分析先天性CMV感染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定义如下:性别;出生胎龄(胎龄<37周、~42周和≥42周);出生体重(<2 500 g、~3 999 g和≥4 000 g);母亲分娩年龄(25~30岁、>30岁第1胎或≥35岁);户籍(上海和非上海市户籍);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家庭人口数(≤3口人、4口人、>5口人)。结果 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1 780份DBS标本用于CMV感染率的分析,其中浦江医院942份,复旦妇产医院838份,两医院先天性CMV总感染率为0.9%(17/1 780),其中浦江医院感染率为1.6%(15/942),复旦妇产医院感染率为0.2%(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4)。共收集到1 530例新生儿及母亲临床资料的电话随访数据,CMV阳性和阴性新生儿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其他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海地区先天性CMV感染率为0.9%,与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母亲户籍、家庭人口数不相关,与母亲教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GCV)和(或)缬更昔洛韦(VGCV)治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患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确诊为先天性CMV感染的患儿,随访至2017年12月31日。从病史资料中提取患儿的一般资料,抗CMV治疗的药物和疗程,新生儿期及1、 3和6月龄的肝脾触诊检查结果、胆红素和肝功能检查指标、CMV抗体和DNA检测结果、颅脑MRI、眼底检查结果和听力检测结果,治疗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抗病毒治疗与否以及疗程长短分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 结果:28例先天性CMV感染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其中早产儿11例,男17例;无症状/轻度症状9例,未予抗病毒治疗;中重度症状19例,GCV和(或)VGCV治疗≤6周组11例,治疗6个月组8例。①6月龄时,除1例胆汁酸轻度升高外27例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症状和体征、胆红素、肝功能和血常规均恢复正常。②无症状/轻度症状组1例在6月龄时出现左侧听力中度损失。治疗≤6周组中,2例CMV相关眼底病变于1月龄时消失; 颅脑MRI异常信号和听力损失者各5例,6月龄时分别有3例和2例无改善。治疗6个月组中,4例先天性CMV感染相关视网膜病变在随访中均消失;3例头颅MRI异常信号者和7例有听力损失者,6月龄时分别有2例和1例无改善。③治疗≤6周组和治疗6个月组在6月龄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GCV和VGCV应用相关的粒细胞减少和肝功能异常。 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脉络膜视网膜炎,GCV和(或)VGCV≤6周与6个月的治疗效果相近;建议对无临床症状先天性CMV感染患儿行眼底检查、脑干诱发电位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PGR)、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21例胃部病变患者,根据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1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80例、胃溃疡组57例和胃癌组36例。4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确定Hp感染情况(不确定时以14C呼气试验证实);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mL检测并分析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的差异;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患者Hp阳性率及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标志物、Hp感染单独以及联合对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胃溃疡组Hp阳性率最高;胃癌组PGⅠ、PGⅡ和胃泌素-17水平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PGR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Ⅱ+PGR+胃泌素-17+Hp+性别+年龄的联检法(7MP)在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鉴别诊断中的AUC为0.87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87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及Hp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7MP对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血γ-谷氨酰转移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对婴儿胆道闭锁(B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入院治疗的604例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胆管造影和肝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BA组(n=288)和非BA胆汁淤积组(n=316),再按月龄分为<1月龄组、1~<2月龄组、2~<3月龄组和3~<4月龄组。分别比较BA组和非BA胆汁淤积组,以及各月龄组中BA组和非BA胆汁淤积组GGT、DBIL、TBIL、TBA水平。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临界值,最后将每个月龄组AUC面积较大的前两项指标进行联合诊断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BA组与非BA胆汁淤积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中BA组与非BA胆汁淤积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A组GGT、DBIL、TBIL、TBA水平均明显高于非BA胆汁淤积组(P<0.001)。GGT诊断BA的AU...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检测鼻咽癌(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l carcinoma,NPC)患者肿瘤组织中前列腺癌非编码RNA1(prostate cancer non-coding RNA1,LncRNA PRNCR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24例为研究组,选取慢性鼻咽炎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中LncRNA PRNCR1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肿瘤组织LncRNA PRNC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组织(t =20.425,P<.05);NPC肿瘤组织LncRNA PRNCR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无关(t =1.760,P =0.081),与临床分期、T分级、N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t =32.892、9.514、23.896、1.539,P 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LncRNA PRNCR1高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LncRNA PRNCR1低表达者(t =8.10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高T分级、高N分级、LncRNA PRNCR1高表达,均是影响NP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级、高T分级、LncRNA PRNCR1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PC患者肿瘤组织LncRNA PRNCR1表达上调,对NPC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与患者临床分期、T分级、N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有关,可能作为NPC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0.
韩丹萍  陆雯  徐锦 《新中医》2020,52(17):143-14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穴位贴敷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室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32例予以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联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腹内压、肠鸣音、腹围、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肠内营养耐受情况。结果:2组干预前腹内压、肠鸣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较前改善,观察组干预后腹内压、肠鸣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前腹围、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较前改善,观察组干预后腹围、APACHEⅡ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前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缓解重症监护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腹内压过高症状,改善患者肠鸣音、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肠内营养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