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7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引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我院1976年至1993年共行内镜检查52047例,检出胃肠道血管畸形123例,内镜检出率为0.24%。其中行胃镜检查39207例,检出血管畸形46例(0.12%);行全大肠镜检查3494例,检出血管畸形49例(1.40%),病变在大肠的分布为:盲肠18%,升结肠15%,横结肠19%,降结肠16%,乙状结肠21%,直肠11%;行乙状结肠镜检查9346例,检出血管畸形28例(0.30%)。在123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中引起消化道出血46例(37.4%)。根据内镜下形态可将其分为四型。内镜检查为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2.
氩离子凝固器内镜下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通过对52例不同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结果的回顾分析,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1年4月对2002年5月对5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因各种原因行内镜检查所发现的病变予以内镜下APC治疗,其中消化道出血者29例行止血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23例行APC切除治疗。结果 出血性溃疡中有1例因动脉性喷血而治疗失败转手术,其余均1次治疗成功,止血率达96.5%;对于小于5mm的息肉仅用APC凝固即可清除,大息肉或腺瘤则需先行圈套器切除后再用APC处理残端组织,效果满意且用EndoCut高频电刀切除大的宽基腺瘤安全可靠。本组仅1例出现无症状的局部粘膜下气泡。结论 APC对于大多数大门脉高压性的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满意,但对较大口径的动脉性出血则有疑问。APC结合智能电刀处理各种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3.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5年1月至1990年1月收治的122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病因、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发现老年人胃溃疡并出血者比例明显增高,高位胃溃疡并出血者较国内文献报告亦高。其中发现2例Dieulafoy溃疡。老年人易发生失血性休克,本组发生休克者32例。80岁以上,就诊时已发生休克,血色素低于7g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死亡率明显升高。急诊内镜对老年患者只要选择好适应症,术前作好抢救准备,操作熟练轻巧,仍不失为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本组70岁以上40例经检查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44.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上消化道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总结近4年来国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胃镜检查的106例患者,发现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占49.05%(胃、十二指肠溃疡25.47%,急性胃粘膜病变23.58%),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仅占34.91%,且随年龄增大此现象更明显。部分患者胃粘膜活检提示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微小血管扩张等变化。认为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常见原因,尤其在高龄患者中更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5.
胶囊内镜能动态的、清楚地显示小肠管腔,可无创且有效的诊断小肠疾病,自2003年胶囊内镜在我国应用以来大幅提高了小肠疾病的检出率,目前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成为一项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后经B超、CT、MRI等影像学诊断和(或)临床疑诊胰腺癌的37例患者,在EUS引导下对病变作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对于囊实性病变同时抽取囊液化验淀粉酶及肿瘤标志物等指标。结果EUS-FNA检出胰腺导管细胞癌1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1例,可疑癌5例,异型细胞6例,正常胰腺组织6例,非胰腺成分3例。随访至2008年7月时,已证实胰腺癌25例,良性10例(慢性胰腺炎4例,囊腺瘤4例,假性囊肿2例),尚有2例无法确诊。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80.0%(95%CI:59.0-93.0),特异性为100.0%(95%CI:60.0—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95%CI:80.0-100.0),阴性预测值为55.6%(95%CI:27.0-79.0)。6例病变获取囊液进行淀粉酶、肿瘤标志物分析。本组EUS-FNA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US-FN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操作,对于胰腺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估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内镜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8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100例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溃疡、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管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达18.00%。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大小(〉2cm)、侵犯至黏膜下层、淋巴管肿瘤浸润均是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大小和淋巴管肿瘤浸润是分化不良型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直径≤2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分化不良型黏膜内早期胃癌中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直径≤2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分化不良型黏膜内癌患者可考虑内镜治疗,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NAPK)家族中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c-J un氨基末端激酶(,JINK)和p38mAPK活性的影响,探讨大黄治疗SAP的机制. 方法 由南京大学动物中心提供100只SD大鼠,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大鼠SAP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3)、SAP组(n=33)、大黄治疗组(n=34),大黄治疗组在制成SAP模型后予10%大黄汤剂灌胃,剂量为2 ml/100g;制模后1、3 6 12 h时点分别处死相应大鼠,取血及胰腺组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MAPK活性,RT-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TNF-αa、IL-6的mRNA的变化.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AP组胰腺组织中MAPK活性明显增强(1 h,3 h,6 h,12 h两组p-ERK,p-p38和p-JNK比较,P值均<0.01).大黄治疗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中MAPK活性与SAP组相比均明显下降(1 h,3 h,6 h,12 h两组p-ERK,p-p38和p-JNK比较,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SAP组胰腺组织中TNF-α、IL-6 mRNA水平明显增加(两组1h,3 h,6 h,12 h TNF-αmRNA和IL-6 mRNA比较,P<0.01);大黄治疗组与SAP组相比,TNF-α、IL-6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 结论 大黄治疗SA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激活而减轻SAP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9.
幽门螺杆菌破坏胃粘膜屏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对胃粘膜屏障的损伤作用,对50例Hp感染的胃炎及50例非Hp感染胃炎者测定其胃窦粘膜的磷脂和氮基已糖值,并与病理改变相比较。结果示Hp感染组胃窦粘膜的磷脂平均值低于非Hp感染组(P<0.05)。Hp感染组的胃窦粘膜氨基己糖值明显低于非Hp感染组(P<0.005)。而Hp感染组的活动性胃炎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结果表明,Hp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导致胃粘膜炎症性改变。  相似文献   
5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黏膜5-HT3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5-羟色胺受体3(5-HT3R)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结肠黏膜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正常人和28例D-IBS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分别取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标本2块.应用Western blotting半定量法检测5-HT3R的表达.结果:D-IBS组4部位5-HT3R的表达皆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4个部位之间比较5-HT3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IBS患者的结肠5-HT3R表达上调,提示5-HT3R可能为D-IBS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为D-IBS的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