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7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116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苯扎氯铵对大鼠结肠神经及平滑肌的影响。方法8~9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麻醉下开腹,实验组用0.1%苯扎氯铵处理大鼠降结肠浆膜40min,温盐水冲洗后关腹,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苯扎氯铵。分别于术后1、2、3、4、8周取处理段结肠行组织学检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巢蛋白(nestin)、乙酰胆碱M3受体(Chrm3)的表达,循环水浴药理学检测平滑肌收缩功能变化。结果苯扎氯铵处理后1周,大鼠结肠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空泡变,3周后完全消失;结肠平滑肌对乙酰胆碱敏感性增强。结论采用0.1%苯扎氯铵可使大鼠结肠产生去神经作用,结肠平滑肌对乙酰胆碱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22.
观察大鼠小肠广泛切除术后血清胃泌素和结肠粘膜代偿性改变的动态变化规律,发现术后14天内血清胃泌素稍低于正常组,从第14天开始血清胃泌素升高加快,至21天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28天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胃泌素变化与术后结肠粘膜DNA、RNA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01),提示高胃泌素血症可能是引起小肠广泛切除术后结肠粘膜代偿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3.
金先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89,(1)
我校儿科系小儿外科教研室于1989年1月6日至7日在儿科医院举行第三届(1988)论文报告会。校、系领导,兄弟科室代表及兄弟院校来宾共三十余人到会指导并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婴儿出生以及孕产妇分娩相关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肝母细胞瘤患儿及其母亲的病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婴儿特征指标、母亲怀孕与分娩有关指标进行多因素统计检验. 结果发生肝母细胞瘤风险中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比值比为26.0(95%可信区间为14.0~65.7).母亲≤20岁和≥30岁的比值比分别为1.5(95%可信区间为0.6~4.6)和2.6(95%可信区间为1.0~6.7).超重和肥胖母亲的比值比为3.2(95%可信区间为1.0~6.7).孕妇吸烟的比值比为2.9(95%可信区间为1.1~4.2),对>2岁及H{生体质量正常儿童影响较大. 结论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与患儿出生体质量及孕妇超重、吸烟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围产期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婴儿出生以及孕产妇分娩相关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肝母细胞瘤患儿及其母亲的病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婴儿特征指标、母亲怀孕与分娩有关指标进行多因素统计检验. 结果发生肝母细胞瘤风险中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比值比为26.0(95%可信区间为14.0~65.7).母亲≤20岁和≥30岁的比值比分别为1.5(95%可信区间为0.6~4.6)和2.6(95%可信区间为1.0~6.7).超重和肥胖母亲的比值比为3.2(95%可信区间为1.0~6.7).孕妇吸烟的比值比为2.9(95%可信区间为1.1~4.2),对>2岁及H{生体质量正常儿童影响较大. 结论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与患儿出生体质量及孕妇超重、吸烟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围产期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27.
多药耐药基因转染的脐血细胞对白血病小鼠化疗的骨髓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染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的骨髓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人全长cDNA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即逆转录病毒上清液与脐血MNC体外共培养;将接种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SCID小鼠分成3组A组(观察组)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mdr1的脐血MNC2×106/只,共2次;B、C两对照组小鼠以同样剂量、方法分别注射未转染mdr1的脐血MNC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白血病SCID小鼠在每周递增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化疗下,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瘤细胞阳性率、组织病理和HL60细胞表面抗原(CD33)等观察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及抗肿瘤疗效。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体外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转染率达30%左右;②用HL60细胞2×106接种于经亚致死量照射的SCID小鼠可成功制成白血病动物模型;③采用程序性移植转基因细胞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可作为白血病临床前期体内评价mdr1基因保护骨髓作用;④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对高三尖杉酯碱耐受性高于正常剂量的5~6倍,外周血白细胞维持在3.0×109/L左右,外周血涂片瘤细胞降至5%以 相似文献
28.
目的:在前期成功构建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载体IRES2-EGFP-hIGF-1基础上,探索使用可吸收生物材料PLGA复合基因强化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完成.①选择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共制作4个直径3 mm、深3 mm的全层软骨缺损.自左到右为:空白对照组,PLGA移植组,PLGA-MSCs组(PLGA 空载体转染的MSCs移植),PLGA hIGF-1-MSCs组(PLGA hIGF-1转染的MSCs移植).②分别于术后4,6,12周各处死6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评估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修复组织中hlGF-1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移植细胞GFP荧光强度等.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脱落2只.术后12周时,组织切片显示,PLGA HIGF-1-MSCs组新生组织中可见大量类透明软骨细胞出现,Ⅱ型胶原丰富表达:荧光追踪显示PLGA-MSCs组和PLGA hIGF-1-MSCs两组修复组织在4周时仍有可见的GFP表达;PLGA hIGF-1-MSCs组各个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PLGA与经过hlGF-1基因强化的MSCs复合移植提高了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9.
综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病人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7%)明显优于对照组(75.9%,P<0.05).结论脑血栓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减少脑血栓后遗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0.
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初步探讨TGF-β1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增生性瘢为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19岁,20-50岁增生性瘢痕与各年龄组正常皮肤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织的TGF-β1含量显著大于正常皮肤。1-19岁增生性瘢痕组TGF-β1表达较20-50岁增生性瘢痕组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胎儿皮肤TGF-β1表达低于正常皮肤(P<0.01)。结论 TGF-β1表达增高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