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丙泊酚用于早期人工流产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早期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早孕并自愿要求无痛人流的妇女80例为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实施无痛人流。另选80例同期行常规早期人工流产术的妇女为对照组。观察手术疼痛程度,宫颈松弛度,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子宫收缩情况,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意识消失时间,意识及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丙泊酚用于早期人工流产可以达到无疼痛记忆,宫颈松弛度满意,不影响术中出血及术后子宫收缩,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低,意识消失快,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结论单纯用丙泊酚静脉全麻,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早期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但需麻醉师负责麻醉监控并作好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早期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早孕并自愿要求无痛人流的妇女80例为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实施无痛人流。另选80例同期行常规早期人工流产术的妇女为对照组。观察手术疼痛程度,宫颈松弛度,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子宫收缩情况,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意识消失时间,意识及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丙泊酚用于早期人工流产可以达到无疼痛记忆,宫颈松弛度满意,不影响术中出血及术后子宫收缩,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低,意识消失快,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结论单纯用丙泊酚静脉全麻,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早期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但需麻醉师负责麻醉监控并作好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13.
14.
高频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88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组150例与高频聚焦治疗组138例、观察各自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高频聚焦组对轻中重度宫颈糜烂治疗的痊愈率分别是91.3%、82.6%、47.8%,微波组对轻中重度宫颈糜烂治疗的痊愈率分别是96.0%、88.0%、76.0%,两组对宫颈轻中度糜烂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重度糜烂微波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频聚焦组无一例阴道出血,阴道排液时间短约5~10d,微波有34例(22.7%)阴道出血,阴道排液时间长约12~30d。两组阴道排液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物理疗法对轻中度宫颈糜烂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而高频聚焦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适合于已婚未孕妇女。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妇产科较常见,对其进行围生期监管,尤其对剖宫产中是否剜除肌瘤,手术方法及预后如何,一直有争议。1992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对妊娠并子宫肌瘤46例,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剜除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坐式与卧式分娩效果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索改善胎儿缺氧、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发病率的有效方法 ,我们将坐式与卧式分娩的效果进行了对比 ,坐式分娩可增强产力 ,从而缩短第 2产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10 0 0例中 ,年龄 2 3~ 30岁 ,均为初产头位 ,排除心、肝、肾内分泌等疾病。随机分为坐式分娩组和卧式分娩组各 5 0 0例。1 2 方法 初产妇于宫口近开全时上产床 ,两组均为会阴侧切分娩 ,会阴均无撕裂。结果用 χ2 检验分析比较。2 结 果2 1 第 2产程时间比较 坐式分娩在 <4 0min分娩例数 ,均明显较卧式分娩多 (附表 )。附表 第 2产程两种分娩方式与分娩… 相似文献
17.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我院共收治在他院漏诊、误诊 ,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诉的异位妊娠2 2例 ,现将漏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2例 ,年龄 17~ 4 2岁。未婚 7例 ,已婚 15例 ;已绝育 2例 ,宫腔内放置节育环 10例。平时月经规则 16例 ,不规则 6例。阴道出血少于月经量且淋漓不净 16例 ,伴下腹坠胀不适、腰区酸胀 ,腹区反复隐痛 2h~ 15天 ,均无明显早孕反应。门诊就诊次数最多 8次 ,就诊医院最多为 5家。入院前晕厥 5例 ,确诊前尿妊娠试验一直阴性 2例 ,B超提示附件区包块 14例 ,未发现包块 8例。查血β…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提高治愈率。[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5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250例采用单纯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治疗组250例,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愈盆汤保留灌肠。[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56例,显效102例,有效91例,总有效率99.6%;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41例,有效135例,总有效率78.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新生儿败血症及败血症休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与严重感染新生儿血清IL 6的水平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 6mRNA表达情况。结果 感染组血清IL 6水平升高 ,其中败血症性休克组尤为明显 ,并随病情好转而下降 ,检测时病程在 3d以内的患儿血清IL 6显著高于病程在 4d以上者 ;另检测 5例败血症患儿PBMC均见IL 6mRNA的表达 ,而 6例对照新生儿中仅 3例有IL 6mRNA表达。按百分位数法初步确定血清IL 6≥ 2 3ng/L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参考指标 ,此指标敏感性为 81% ,特异性为 83 %。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及败血症休克早期血清IL 6水平升高、IL 6mRNA表达增强 ,与病情、预后有关 ,早期检测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