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的髓内钉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髓内钉长度不同分为两组:短钉组135例,男38例,女97例;年龄(82.2±7.7)岁;采用长度为170 mm的髓内钉...  相似文献   
22.
晚期肛裂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肛管缩窄,这是因内括约肌长期痉挛的结果,亦有内括约肌肥厚和肛管直肠带增殖而产生病理性肛管狭窄者。临床上以排便困难和便后长时问肛门疼痛为主症。指检食指通过困难。我所自1992~2008年治疗晚期肛裂继发肛管狭窄者116例,采用肛裂切除和内括约肌切断术配合指扩疗法.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严重腹腔脏器损伤 ,诊断困难 ,处理复杂 ,一些病人因不能很快确诊、果断手术而危及生命。我院自 1985年 1月至1993年 12月共手术探查腹部外伤 90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79例 ,女 11例 ;年龄 2~ 76岁 ,其中 2 0岁以下 41例 ,2 1~ 40岁 45例 ,41岁以上 4例。1 2 致伤原因 车祸伤 2 9例 ,钝器打击伤 2 5例 ,刀刺伤 3 2例 ,枪伤 1例 ,爆炸伤 1例 ,引产 1例 ,竹筷刺伤 1例。其中开放性损伤 3 6例 ,闭合性损伤 5 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最短2h ,最长 8年 ,2 4h内手术 79例。1 3 伤情  90例腹部损伤累及腹腔和其他…  相似文献   
24.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肠外营养支持迅速发展,用于肠外营养的各种脂肪乳剂相继应用于临床。新型复合型(SMOF)脂肪乳而作为最新一代脂肪乳,集合了前代脂肪乳诸多优点,并优化了脂肪乳中脂肪酸的比例,为各种需要肠外营养的患者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SMOF脂肪乳安全性及有效性优于被广泛使用的豆油脂肪乳,在婴幼儿及长期肠外营养的患者中具有更好的肝脏耐受性,在抗炎及抗氧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SMOF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估全层连续缝合法与分层间断缝合法对急诊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37例行急诊腹部手术患者按缝合方法不同分为全层连续缝合法组(145例)和分层间断缝合法组(92例),比较两组切口液化和感染发生情况、切口缝合时间等,对发生切口液化和感染患者行细菌培养。结果全层连续缝合法组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分层间断缝合法组[(18.37±7.42)min比(25.92±5.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切口I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连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低于腹直肌切口[18.58%(21/113)比31.25%(10/32)],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腹直肌切口[81.42%(92/113)比68.75%(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间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和腹直肌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切口I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23/69)比26.09%(6/23)、66.67%(46/69)比73.91%(17/23),P〉O.05];全层连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明显低于分层间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分层间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腹直肌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切口Ⅰ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切口液化和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26例,全层连续缝合法组10例(6.90%,10/145),分层间断缝合法组16例(17.39%,1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11例)。结论急诊腹部手术中,正中切口采用全层连续缝合法可以节省时间,降低切口液化和感染率,缝合技术对切口愈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
患者男,28岁,于3个月前突发胸痛,程度较为剧烈,伴有胸闷、心悸,就诊于外院发现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色超声(彩超)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窦瘤破裂(破入右心室)。此后胸痛消失,偶有心悸,无胸闷,无活动后气短,未系统诊治。于2014年1月3日为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相似文献   
2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症的金标准,已成为微创外科手术的典型代表之一。简述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禁忌证、适应证、常见的几种手术方式、可能的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的改进及新型的胆囊切除设备,客观指出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的更好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肝功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两种术式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75例分为LC组40例,OC组35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ml,检测以下指标: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酸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LC组和OC组手术后第1天与第3天TBA、ALT、AST、TBIL及CRP均升高,LC组的CRP升高较OC组更加显著(P〈0.05)。手术后第5天两组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9.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126例胆总管结石采用微创治疗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结石数目1~3枚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网篮取石,球囊清理胆管,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对操作次数多、胆汁黏稠、有残渣、乳头术后水肿可能性大的病例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且≤2.0cm的单发或多发结石或经EST取石失败者行LC,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使用胆道镜行网篮取石,胆总管置T管引流。结石2~3cm者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果 83例先行ERCP、EST者中,76例取石成功,4例网篮取石困难,未能取出结石,1例有结石残留(这5例于EST后4~6d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网篮取石、T管引流术成功),1例ERCP时十二指肠穿孔,1例网篮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急诊开腹。43例直接行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网篮取石、T管引流术,均获成功。91例随访6~12个月,失访35例,无胆道感染、胆道狭窄、残余结石等并发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 EST后LC是理想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去聚化染色质DNA和多种抗菌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状复合物。已有研究证实,NETs能够通过捕杀病原菌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其形成方式和调节与白介素-8(IL-8)等促炎因子以及不同病原体的刺激密切相关。最近有研究表明,炎性疾病发生时NETs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加重或缓解疾病的进展。本文重点就NETs及其在相关炎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