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11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200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8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自发性高血压(SH)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25只;模型组和实验组构建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供;实验组于术前30 min及再灌注后6 h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缺血侧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72 h,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增多,而实验组较模型组减少;模型组穿台次数减少,实验组多于模型组;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实验组短于模型组;模型组缺血侧海马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含量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PI3K、p-AKT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Caspase-3蛋白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姜黄素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SH大鼠神经元凋亡程度,改善认知功能,其机制与上调PI3K、p-AKT蛋白表达及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究酸蚀处理对复合树脂表面封闭剂封闭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140颗离体牙的颊、舌侧分别制备标准V类洞,进行复合树脂充填后随机分为7组(n=20):不作表面封闭(C组);不酸蚀,Permaseal封闭(P0组);15 s酸蚀+Permaseal封闭(P15组);30s酸蚀+Permaseal封闭(P30组);不酸蚀,G-coat封闭(G0组);15 s酸蚀+G-coat封闭(G15组)及30 s酸蚀+G-coat封闭(G30组)。每组中10颗离体牙进行冷热循环老化处理(5 ~ 55℃,1 000次循环,停留时间30 s),另10颗在生理盐水中浸泡24 h后直接进行微渗漏评价。以染料渗入法评价微渗漏程度。结果 任何条件下,P0组、P15组、P30组的组间比较冠方微渗漏等级无显著性升高或降低(P>0.05);冷热循环条件下,P30组较P0组龈方微渗漏等级显著升高(P<0.05),G0组、G15组较G30组冠方微渗漏等级显著降低(P<0.05),G0组较G30组龈方微渗漏等级显著降低(P<0.05)。结论 (1)酸蚀处理对G-coat的封闭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3.
裸花紫珠总黄酮的抗炎、止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裸花紫珠总黄酮的抗炎、止血作用。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观察裸花紫珠总黄酮的抗炎作用;采用玻片法及小鼠断尾法观察裸花紫珠总黄酮对小鼠凝血、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裸花紫珠总黄酮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能明显缩短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结论裸花紫珠总黄酮具有抗炎、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PET/MRI融合图像诊断妇科肿瘤术后盆腔复发、转移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PET/CT、盆腔MRI图像,并进行PET与MRI图像的融合,比较PET/CT、盆腔MRI及PET/MRI融合诊断盆腔局部复发、转移的价值。结果 38例患者中23例有肿瘤复发、转移,PET/MRI融合图像诊断盆腔复发、转移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且PET/MRI融合诊断盆腔局部复发的准确率高于MRI(94.73% vs 73.68%,P=0.025)。结论 PET/MRI融合结合了PET和MRI的优势,在诊断妇科肿瘤患者盆腔复发、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5.
目的为改进拟胚体制备过程中分化不同步等问题,探讨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贴壁制备拟胚体的新方法。方法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月对小鼠进行研究,当小鼠胚胎干细胞R1生长至70%~80%亚融合时,将其消化成单细胞,以1×106的细胞数接种到直径100mm组织培养皿中,用含低浓度白血病抑制因子(LIF)1μg/L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液连续贴壁培养3d后,收集贴壁细胞团继续悬浮培养。对悬浮培养的拟胚体及其冰冻切片行形态学观察,对悬浮及贴壁分化的拟胚体行甲胎蛋白(AFP)、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及神经丝蛋白68KD(NF-6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形态学观察用本法得到的拟胚体大小均一,分化同步,能展示从简单拟胚体到成熟囊性拟胚体的典型发育过程。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FP、PECAM-1及NF-68三种标志物表达均为阳性。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操作简便、拟胚体形成率高、分化阶段同步,具有分化为3个胚层来源细胞的能力,可作为胚胎早期发育和胚胎干细胞分化等研究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为臂丛撕脱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颈胸段标本上,对椎管内臂丛前后根的位置、形态和血供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臂丛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前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由C5的2.2mm逐渐增大到T1的3.1mm,后根则从C5的4.2mm逐渐减小到T1的2.7mm;前后根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51.4°、54.8°逐渐减小到T1的21.7°、19.9°;前后根的长度从C5的14.9mm、13.9mm逐渐增大到T1的21.1mm、19.0mm;前后根的直径均以C6最为粗大,分别为2.1mm、3.3mm,后根比相应前根粗;前后根的血供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结论:熟悉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远位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1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复习,其中378例根治术病例加以研究,对于影响直肠癌预后的20个可能相关因素,使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91.7%(378/412),手术组中根治切除率为94.7%(358/378)。术后5 a生存率47.6%(180/378)。至2006年底121例术后复发转移,其中局部复发47例,肝转移41例,肺转移9例,骨转移3例;2个以上的同时转移10例,癌肿转移部位不明而死亡者11例。结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远位转移的影响因素有6个,依次为分期、原发瘤大小、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型、大体分型,其余4个因素:病期、肿瘤占据肠腔周径、肿瘤下缘距肛门齿状线的高度和年龄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AO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本院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 269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结果 3 269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检出率为1.1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64.86%),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35.14%)。所有图像通过不同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结论 DS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超声、MSCT多平面重建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腹部超声检查及腹部MSCT增强检查。分别依据超声检查、MSCT多平面重建对是否是急性阑尾炎进行诊断,并对诊断信心评分(分3级)。结果MSCT多平面重建较超声检查可以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正确率(93.8%vs 65.6%,P<0.05)。超声及MSCT均诊断为阳性的病例,两种方法的诊断信心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检查方法,MSCT多平面重建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加味柴胡疏肝汤(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等),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片1片/次,3次/d;去氢胆酸片0.25g/次,3次/d。2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