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肋胸骨的关系。结果 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cm,下缘长19.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6.8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mm,长度为5.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72.
上肢血管与神经的三维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重建上肢血管和神经三维行径,同时探索一种血管与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具,解剖分离出上肢的主干血管和臂丛神经主要分支,40%的硝酸银溶液涂抹正中、尺、桡、肌皮和腋神经,行连续螺旋CT扫描,应用Amira3.1软件对上肢血管和臂丛神经主要分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三维图像可直观、形象、生动地体现上肢血管和臂丛神经主要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较好地描述了血管与神经的相互关系,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及神经涂染行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3.
颧弓的测量及面部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成人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左右两侧颧弓的间距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在活体上通过测量颧弓的间距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为临床美容矫治术及植入体的制作提供相关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颜面骨正常的成人男性、女性尸体各50具,按《人体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左右两侧颧弓的间距。结果:颧弓深度、颧弓长度与两侧颧弓间距的相关系数分别是:颧弓深度为0.875(P=0.001),颧弓长度为0.793(P=0.001),颧弓深度、长度左、右无明显差别。结论:临床活体采用测量左右两侧颧弓的间距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具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4.
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的定位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为下颌骨截骨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建立简单可行的二维坐标系,使得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周围毗邻结构,提高手术准确度.方法取新鲜成人女尸方形脸头部标本5个以及新鲜成人方形脸整尸标本1具,在两侧的颈外静脉插管加压灌注蓝色乳胶;另外取常规固定头部标本28侧,将两侧有关血管用丝线结扎,灌注蓝色广告画颜料,保证血管壁呈蓝色且清晰.取一张厚度为0.5mm的透明塑料膜,用圆规在塑料薄膜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其最小刻度为0.2cm,将带有刻度的软塑料薄膜铺于标本的面侧区,坐标原点正对下颌角后下方的最凸点,y轴垂直于该连线(颧弓向外的最凸点与眼裂外侧点之间线段的延长线).用油画笔将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取前缘)比较完整的描点到薄膜上.最后将薄膜平铺于玻璃上,测量得出坐标参数指标.结果1.在面的左侧①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三者上方的根部靠近并集中于该处,该点坐标(x,y)的坐标值为(11.4±4.2mm,24.6±5.2mm);②定义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支后缘交界处为A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0土3.1mm,20.4±4.3);定义下颌缘支在下颌角前方与下颌骨下缘最靠近处为B点,则其坐标值为(38.2±5.3m,-2.8±4.6mm);经下颌角最后下方最凸点(定义为0点),做垂直于AB的直线,该直线与面神经颈支的交点为C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8±4.1mm,-8.5±5.3mm).2.在面的右侧①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三者的根部靠近并集中于该处,该点坐标(x,y)的坐标值为(-14.8±5.4mm,22.4±6.2mm);②定义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支后缘交界处为A′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0±4.5mm,18.8±5.7mm);定义下颌缘支在下颌角前方与下颌骨下缘最靠近处为B′点,则其坐标值为(38.4±4.2 mm,-3.0±5.2mm);经下颌角最后下方最凸点(定义为0′点),做垂直于AB′的直线,该直线与面神经颈支的交点为C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4±4.6mm,-12.4±4.1mm).结论临床医生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可以考虑尽量在ABC和ABC′相对安全的三角形区域内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75.
为激发医学生对系统解剖学的兴趣,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中,采用PBL教学法,重视教材的运用,改变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骨性标志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枕骨区肿瘤的显微解剖,并初步探讨位于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的可行性.方法:在枕外隆凸下缘中点处作T字型切口,去除左侧枕骨.沿横窦、乙状窦下缘剪下硬脑膜,显微解其神经血管.剪下硬脑膜平放于斜方肌筋膜表面,比准大小、周围大于硬脑膜0.5 cm,(注意切取时无破损处).将切下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辩逆行转移至重建区与硬脑膜缝合,硬脑膜缝合时应留余脑的空隙.并对90例成人头颈正中矢状切上肢标本进行定位、测量.结果:枕外隆凸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间的距离;男性为(50.1±2.2)mm.女性为(48.4±1.6)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20 mm处骨板厚度,男性为(9.5±0.5)mm.女性为(9.2±0.5)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2.5 mm处骨板厚度,男性为(8.6±0.4)mm.女性为(8.3±0.4)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30 mm处骨板厚度,男性为(7.3±0.4)mm.女性为(7.1±0.3)mm.结论:枕颈融合术、螺钉固定深度在5 mm内一般较安全.枕鳞区硬脑膜修复采用斜方肌区筋膜和带有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从解剖基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
笔者在一成年男性右侧上肢标本上,发现其腋动脉分支变异并有正中神经位置(行程变异)异常,较少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8.
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结果:颞支的分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外缘(以外眦为坐标点)的最上分支为( 2.58±0.32cm, 2.89±0.32cm),最下分支为(0 cm, 2.81±0.32 cm)。Y轴上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在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点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3.53±0.39)cm和(1.14±0.15)cm,(3.87±0.38)cm和(1.26±0.10)cm,(3.22±0.39)cm和(1.02±0.14)cm。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沿眼轮匝肌纤维水平向内走行并相互分支吻合。在Y LC轴、Y MP轴、Y MC轴上分别距X轴(1.14±0.15)cm、(1.26±0.10)cm、(1.02±0.14)cm三点弧形连线以下的区域,无面神经分支分布。结论:在无面神经分布的区域,切开眼轮匝肌纤维不会损伤面神经;在眼轮匝肌深面的筋膜脂肪层进行分离可以避免面神经分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79.
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膜)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To provide anatomic basis of cranial outer table flap pedi cled with th e occipital artery for occipitocervical fusion.Methods The course,branch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occipital artery were observed on 40 adult cadavers perfuse d with latex and 8 cephalocervical vascular castings(5 castings preserved bones) .The operation was imitated on 2 cadavers.ResultsThe oc cipital artery originate d from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It ran through the occipital artery channel o f temporal bone and perforated to the nucha.The perforaing point is 1.0±0.1 cm i nferior to the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and 3.5±0.2 cm lateral to the me d ian plane.Its external diameter at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into the subcutaneou s tissue is 2.1±0.2 mm.The occipital artery ran upward between superficial fasc i a and galea aponeurotica and gave off branches to nourish the soft tissue(the oc ciput,opisthotic region,opisthotic and calvaria),pericranium and cranial outer t able.ConclusionCranial outer table flap pedicled with the occipital artery could be used in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相似文献   
8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病理过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三年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As模型的构建,聚焦铁死亡、焦亡、自噬、肠道微生物菌群、外泌体、氧化应激、低剪切应力、非编码RNA与As的关系,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研究为As防治策略的选择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实现临床转化。文章就近三年来中国学者围绕上述领域对As开展的基础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