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51.
目的 分析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以及死亡影响因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恙虫病1952—2021年发病和死亡数据和2006—2021年病例信息,应用Joinpoint回归估算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发病率或构成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1952—1989年恙虫病年均发病率为0.5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49%,年发病率呈稳定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2006—2021年年均发病率为3.4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则均呈稳定趋势(均为P>0.05)。山区(6.74/10万)、≥60岁组人群(12.99/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所有地区和年龄组年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山区和粤西病例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60岁组人群年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5)。乡镇居民(82.56%)、农民(66.59%)病例年均构成比最高,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医院年均报告率为11.45%,医生年均报告率为0.98%,两者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恙虫病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乡镇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是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广东省2006年以来恙虫病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和病死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老年人是恙虫病发病与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52.
星形细胞瘤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HMSH2与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脑组织、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HMSH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33.3%、65.2%。结论HMSH2蛋白缺失率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和恶性程度有密切相关,可能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广州市农村老年人尿失禁(UI)患病成因,通过家庭医师团队巡诊干预后,提高农村老年人对尿失禁的认知,增强其预防及早诊早治的意识和积极态度。方法:以整群抽样法抽取广州市白云区辖下两个中心镇卫生院负责的≥60岁老年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上门巡诊、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其UI患病情况,分析其致病因素及生活质量状况,并进行巡诊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84份,有效问卷745份,其中男357人,女388人,年龄60~93(65.69±5.58)岁。女32.3%,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呈升高趋势(P0.01),患者使用尿垫28.8%,认为生活质量受影响56.9%,仅有34.8%曾就医。男性尿失禁发病率为33.9%,其中压力性、急迫性、混合型分别为7.5%、17.1%、4.2%,有15.7%曾就诊。结论:广州市农村老年人UI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家庭医师团队巡诊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4.
55.
吴承刚  彭志强  疏俊  谭秋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02-4005,4022
[目的]对广东省2009年实施麻疹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的接种情况进行分析,为后续MV强化免疫提供经验。[方法]分析强化免疫期间的现场调查、评估报告和强化免疫前后的麻疹疫情资料。[结果]强化免疫共计接种目标儿童19952519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快速评估接种率高于报告接种率(χ2=8.56,P﹤0.01)。各市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其中深圳和中山快速评估接种率低于报告接种率,湛江、揭阳和云浮快速评估接种率高于报告接种率。用国家统计局的2008年末广东省人口资料估算接种率为90.19%;用广东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小学在校生数估算的小学生接种率为83.81%,第一批强化免疫的小学生估算接种率高于第二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51.08,P﹤0.01)。强化免疫活动后的麻疹报告年发病率比强化免疫前下降了93.14%。[结论]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达到了预期目标,有效控制了广东省麻疹疫情。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治疗疼痛的用药规律。方法:将《金匮要略》治疗疼痛的原文、疼痛涉及的病证、方剂、高频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金匮要略》论及疼痛21篇,与疼痛相关的原文96条,涉及25种病证,59首方剂,共使用中药73味,治疗疼痛用药,从性味上看,以辛温、甘温之药为主,从功效上看,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结论:仲景治疗疼痛,补、汗、温、消、清、和、下、吐多种治法并举,以甘缓补虚止痛、解表祛邪止痛、温阳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止痛4法为主。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对骨性颈静脉孔(iugular foramen,JF)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寻求远外侧入路中可行的JF定位标志及显露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对10例成人颅骨标本JF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JF由颞骨和枕髁围成的不规则间隙,所有标本上均见到颞突,枕突只出现在40%的样本中;JF的大小和形态多变,多数样本的JF右侧大于左侧;JF前内侧有恒定存在的岩下窦沟,后外侧接乙状窦;JF内侧有颈静脉结节、内耳门;枕髁位于JF外口的下内方,形态多为肾形;JF外侧为茎突、茎乳孔及乳突.除JF外口的内缘与枕髁的最短距离以及茎乳孔与JF外口之间的距离以外,其余的关于JF内外口与毗邻结构之间的距离,在同一个体上的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性JF与毗邻结构之间关系复杂.星点、茎突根部、乳突尖以及SS在体表的投影有助于处理JF区病变时准确定位.切除颈静脉突、乳突、颈静脉结节、及枕髁有助于JF的显露.  相似文献   
58.
立体定向辅助下血肿粉碎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应用立体定向辅助下进行微创穿刺术与常规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照研究,了解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在疗效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 总结9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39例采用立体定向辅助下进行微创穿刺术;58例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结果 立体定向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亦较少.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壳核出血和丘脑出血的病例中立体定向辅助下进行微创穿刺术与常规开颅治疗相比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蒲公英提取液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78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进行研究。78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都进行了蒲公英提取液一次性膀胱灌注治疗与护理。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结果:本组78例患者经1~3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者43例,占59.7%,症状部分或大部分消失者25例,占33.8%,无效者10例,占8.5%。结论:为发现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中药蒲公英的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 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两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 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 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