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4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8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93篇 |
内科学 | 3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3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116篇 |
综合类 | 177篇 |
预防医学 | 7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7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34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索硬膜外导管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用18号金属针头在患儿患侧第2或第3肋间消毒,穿刺入胸腔,待有气体溢出后随即将硬膜外导管沿针头内送入胸腔约3 cm,拔出穿刺针头.用7号针头连接硬膜外导管与输液管,再与水封瓶相连接,见水封瓶中有连续性气泡冒出后,用胶布将硬膜外导管固定在胸壁上.结果:本组10例穿刺成功,其中9例经硬膜外导管引流治疗2小时后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症状缓解,24小时后复查PaO2和SaO2恢复正常,肺完全复张;1例为早产儿,吸入性肺炎严重,同时伴双侧气胸,穿刺成功3h后因呼吸衰竭死亡;另2例病情轻者仅予头罩给氧,1~3天症状消失,气胸吸收.结论:采用硬膜外导管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效果显著,既避免了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对新生儿的较大损伤,又避免了用留置针易打折的缺点.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一种含氯消毒粉水溶液氧化还原电位变化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方法以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该消毒液不同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杀菌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以含有效氯50 mg/L不变的条件下,该消毒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700、800、900、980 mV,对悬液内大肠杆菌作用5 min,杀灭对数值分别为2.45、2.83、6.75和6.7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5 min,杀灭对数值分别为2.22、3.11、6.41和6.41。以含有效氯300 mg/L,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900、980、1050 mV,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作用30 min,杀灭对数值分别为0.79、2.91和6.23。结论提高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值,可明显提高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评价血清CA19-9水平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52例术前影像学提示有手术切除可能性并经手术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以手术能否切除为金标准,绘制CA19-9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点即曲线左上方作为相应截断点测CA19-9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结果 52例胰腺癌患者中手术切除29例(55.8%),未切除23例(44.2%).手术切除组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为(159.6±170.9)U/ml,未切除组患者为(944.4±773.4)U/ml;CA19-9的ROC曲线下面积0.918(>0.9),P<0.01,95%可信区间0.843~0.992,左上方截断点CA19-9值为353.2 U/ml.以此为标准,敏感度93.1%,特异度78.3%,阳、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4%和90.0%.结论术前血清CA 19-9水平可作为影像学提示有手术切除可能的胰腺癌患者进一步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4.
性病门诊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性病门诊具有泌尿生殖道刺激症状及异常分泌物患者的淋病(GU)及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感染特点,同时检测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给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男性尿道、女性宫颈拭子,通过荧光探针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可疑患者进行NG、CT、UU的检测.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集中在21~40岁,其中大多数有非婚性接触史,NGU和GU的检出率分别是48.34%和23.53%,女性患者中CT、UU的感染率分别为5.26%和34.21%.混合感染为19例.结论 NGU和GU的感染以性成熟期患者为主,感染与性活跃有关.应避免不洁性接触,尽可能的为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及时发现合并感染,给予有效的治疗.FQ-PCR技术检测NG、CT、UU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结果客观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优点,适宜门诊初查.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收住我院卒中单元502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同时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的624例脑卒中患者比较,比较两组住院期病死率、复发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index,BI)、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发病后3个月时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BI。结果: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卒中类型、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住院期间卒中单元组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病房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4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降低,BI评分均有增高,但以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住院期及发病后3个月病死率、复发率、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均优于普通病房组患者(P<0.05),而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病死率和复发率,提高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2X7受体表达情况及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对31例pSS患者(pSS组)进行心理评估,分离其PBMC,在有或无ATP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PBMC及CD14-PBMC表面P2X7受体的表达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TP刺激前后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水平.另外,分别设有19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RA组)及18例单纯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组)作为阳性对照,20例健康人(健康组)为阴性对照.结果 所有4组受试者PBMC表面均有P2X7受体表达.ATP刺激较未刺激,CD14+PBMC(单核细胞)表面P2X7受体表达仅在pSS组[(5.6%3±2.48%) vs.(3.98%±1.68%),t=3.647,P=0.001]显著增高,而在CD14-PBMC(主要为淋巴细胞)表面其表达在pSS组[(16.92%±9.25%)vs.(10.06%±4.35%),t=4.908,P〈0.001]及焦虑抑郁组[(12.68%±8.15%) vs.(8.07%±5.05%),t=3.412,P=0.003]均显著增高.ATP刺激后,pSS组CD14+PBMC表面P2X7受体表达显著高于RA组[(5.63%±2.48%)vs.(4.15%±2.20%),P=0.044]、焦虑、抑郁组[(5.63%±2.48%) vs.(3.35%±1.80%),P=0.004]及健康组[(5.63%±2.48%) vs.(3.25%±2.05%),P=0.002].ATP刺激后,pSS患者PBMC上清中IL-1β水平与刺激后外周血CD14+PBMC表面P2X7受体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47,P=0.025).pSS组存在焦虑的患者占45.2%(14/31),存在抑郁的患者占32.3%(10/31).ATP刺激后,CD14-PBMC表面P2X7受体表达与pSS组、焦虑抑郁组焦虑评分(r=0.344,P=0.030)及抑郁评分(r=0.319,P=0.04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pSS患者PBMC表面P2X7受体高表达,可能与pSS的发病机制及其合并焦虑、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atypical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的MRI检查资料及组织病理结果。28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0例行DWI检查,16例行MRI增强检查。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结果 28例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中位于硬膜外8例、脑实质12例、脑室6例、岩骨尖2例。8例硬膜外肿瘤信号复杂多样,T_1、T_2、DWI信号均高低不等,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20例非硬膜外不典型部位(脑实质内+脑室内+岩骨尖内)的肿瘤MRI均以长T_1、长T_2信号为主,混杂不等量的点条片状等T_1、等T_2信号影,D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脑室内的肿瘤未见强化,而脑实质内及岩骨尖的肿瘤边缘可见断续条状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本组中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内容物以角化物为主,大体标本呈豆腐渣状,而非硬膜外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内容物以胆固醇结晶为主,大体标本呈腊块状或结晶样。结论颅内不典型部位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不同,深刻理解其病理基础,对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8.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 ,应用 YL - 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38例 ,同时回顾性分析内科保守治疗 36例 ,发现该方法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 ] ,并经头颅 CT扫描证实。微创术 (治疗组 )38例 ,男 2 3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9± 9)岁。其中 32例有明确高血压史 ,入院时血压 148~ 2 36 / 92~ 130 mm Hg(1mm Hg=0 .133k Pa)。保守治疗 (对照组 ) 36例 ,男 2 2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6 1± 9)岁。其中 31例有明确高血压…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12例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61~83岁,平均74.5岁。骨折节段:T2 1例,T3 3例,T5 3例,T6 5例。受累节段椎体前缘平均压缩为68%(65%~72%)。腰椎骨密度T值为-3.8~-5.2,平均-4.2。术前胸背痛VAS评分为6.75±1.14分,ODI为(68.58±5.70)%,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6±0.09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8.90°±1.03°。均行PVP,其中10例采用椎弓根入路,2例采用椎弓根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采取双侧穿刺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0例经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时间为27~51min,平均41min;2例经椎弓根外侧入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术中出血量为5~16ml,平均10ml。骨水泥注入量为1.7~2.8ml,平均为2.2ml。1例术前CT显示上终板裂口的患者术后发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不适症状,未行特殊处理。术后2d,胸背痛VAS评分为3.17±1.03分,ODI为(33.00±17.5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8±0.11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10°±0.99°,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1年,手术椎体未再发生骨折及塌陷,未发现相邻节段骨折。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为3.75±0.85分,ODI为(32.33±17.11)%,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7±0.12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08°±1.00°,与术后2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但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恢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A(MAT2A)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分别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8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MAT2A mRNA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AT2A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3.99±2.52 vs. 1.17±1.04);MAT2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0.62±0.05 vs. 0.2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MAT2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在胃癌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