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77篇 |
免费 | 244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篇 |
儿科学 | 87篇 |
妇产科学 | 69篇 |
基础医学 | 222篇 |
口腔科学 | 114篇 |
临床医学 | 888篇 |
内科学 | 306篇 |
皮肤病学 | 164篇 |
神经病学 | 113篇 |
特种医学 | 13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99篇 |
综合类 | 1627篇 |
预防医学 | 833篇 |
眼科学 | 35篇 |
药学 | 523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697篇 |
肿瘤学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83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229篇 |
2011年 | 232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233篇 |
2007年 | 201篇 |
2006年 | 229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226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61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56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03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126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104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37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4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6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不同代数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并培养原代BM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MSCs.传代培养分别获取P1、P3、P5、P7、P9代BMSCs.CCK-8实验检测不同代数BMSCs的增殖能力;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比较不同代数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不同代数BMSCs成骨分化标志物Ⅰ型胶原A1(collagen typeⅠα1,COL1A1)、骨钙素(osteocalcin,OCN)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P1、P3、P5代间BMSCs的细胞形态、体外增殖、细胞凋亡及成骨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别;而P7和P9代BMSCs各方面指标与P1代BMSCs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5代以后的BMSCs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组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并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9例,依据血管造影脑动脉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50%)分为四组:颅内动脉狭窄组(198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07例)、脑动脉狭窄组(55例)及无脑动脉狭窄的对照组(14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尿酸异常患者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388,P=0.007);将所有患者按血尿酸水平4分位分组,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增加(χ2=9.230,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比值比(odds ratio,OR)1.005,P=0.001]。同样方法分析颅外动脉狭窄组与尿酸的关系未得到显著性结果。
结论 血尿酸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3.
摘要: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对结肠腺癌Lovo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按质量1∶1进行3次煎煮,获得水提物,后取适量浸膏用石油醚回流脱脂,再以乙酸乙酯进行多次萃取,获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并计算得率。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Lovo细胞)、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低剂量组(10 mg/L)、中剂量组(30 mg/L)及高剂量组(50 mg/L)。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各组细胞培养24、48、72 h后的增殖抑制率。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Grb2相关结合蛋白1(Ga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化学萃取后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中主要含有对羟基苯乙酮、野黄芩苷、木犀草素和芹菜素4种化合物,组分得率为0.6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G1期肿瘤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指数增高,侵袭细胞数和划痕闭合率明显减小(均P<0.05),细胞中Gab1、VEGFR-2、PI3K、Akt、MMP-9、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均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可抑制结肠腺癌Lovo细胞的增殖,降低其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ab1/VEGFR-2/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4.
1例43岁女性患者,因感冒口服酚氨咖敏片(1片,tid),第2天停药。用药第5天出现四肢发疹,红斑伴瘙痒明显,用药第7天发展至面部,用药第9天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 22.82 × 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9.3%,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2.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5 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5 U?L-1,乳酸脱氢酶228 U?L-1,磷酸肌酸激酶27 U?L-1,总胆红素10.2 μmol?L-1,直接胆红素3.4 μmol?L-1,1-3-β-D葡聚糖7.00 pg?ml-1,内毒素5.00 pg?ml-1。考虑为酚氨咖敏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qd)、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 ml,qd)静脉滴注,依巴斯汀片(10 mg,qd)、盐酸赛庚啶片(2 mg,qd)口服。停药第14天面部、躯干、四肢见暗红斑及色素沉着斑片,皮疹明显消退,白细胞14.95 × 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2.0%,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4 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4 U?L-1,乳酸脱氢酶165 U?L-1,磷酸肌酸激酶14 U?L-1,总胆红素9.0 μmol?L-1,直接胆红素1.9 μmol?L-1。停药后6周,皮疹全部消退,皮肤颜色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05.
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和总IgE检测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和总检测对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意义。应用CAPSystem检测鼻炎患者的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和总IgE。对58例变压性鼻炎及22例非变应性鼻炎均进行PhADIATOP、TIgE检测。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110.
郭宁如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8,(3)
作者对80例伤寒患者(60例成人,20例儿童)作周围血的白细胞移动试验(LMT),以观察其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做了血清肥达反应,并以41个健康成人、29例非伤寒发热者、11例非伤寒患儿和8例有先天缺陷的患儿作对照。对照组均无伤寒史及五年内伤寒疫苗接种史。19例伤寒成人较重,伴有一种以上并发症如肠出血(有的合并穿孔)、黄疸、脑病及周围循环衰竭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