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方法:确定护理问题,检索有关文献,评价相关实证,制定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并应用于65例拟实施胶囊内镜检查病人的肠道准备中.结果:通过循证护理方法为病人提供了最新、最科学、最有效的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65例病人均获得了清晰的图像,提高了阳性检出率;结论:循证护理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是护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栓和生长抑素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的ERCP病例,调查其ERCP术后胰腺炎(PEP)发病率及术前使用吲哚美辛栓和术后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的情况.所有病人分为包含吲哚美辛组(共三个亚组分别为单药吲哚美辛组、吲哚美辛+高剂量奥曲肽组,吲哚美辛+生长抑素组);无吲哚美辛组.结果 699例病人纳入研究.PEP发病率为9.7%(68/699),重症胰腺炎发病率为0.85%(6/699).包含吲哚美辛组比无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病率明显降低(7.6% vs 13.8%,χ2=6.882,P<0.01).三个使用吲哚美辛亚组间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是吲哚美辛+生长抑素组获得了最低的PEP发病率为3.6%(吲哚美辛+高剂量奥曲肽组为8.8%,单用吲哚美辛为11.1%).结论 该研究提示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但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危结肠息肉内镜与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内镜黏膜下切除(EMR)或黏膜下剥离(ESD)完整切除3464枚息肉的病理和内镜资料,分析其与息肉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955例结肠息肉患者切除的3464枚息肉中,具备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局灶癌变的息肉82枚(2.4%),分别属于73例患者.87.8%(72/82)的高危息肉主要分布于左半结肠;息肉主要病理类型为管状腺瘤5枚、绒毛管状腺瘤70枚、绒毛状腺瘤7枚.直径≥1 cm息肉的高危几率高于<1 cm的息肉(P<0.01).带蒂息肉的总体癌变高于扁平息肉(P<0.01);但直径>1 cm的扁平息肉高危息肉发现率为10.7%,显著高于整体水平的2.4%(P<0.01).结论 高危息肉易出现于左半结肠.息肉大小是判断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的主要指标;直径大于1.0 cm的扁平息肉更具有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老年患者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1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接受检查的206例中青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5.5%)。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相比,小肠转运时间、胶囊记录时间及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6.4%,中青年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7.8%,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患者检出的小肠疾病以血管病变为主(53.2%),中青年患者则以小肠溃疡为主(28.6%),并进一步确诊为克罗恩病。老年患者胶囊滞留率2.5%(3/119),中青年患者为6.3%(13/20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老年患者小肠疾病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已处于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多采取保守治疗.近年来,内镜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近期内镜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手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应用急救护理指南对提高急诊科消化内镜治疗护理人员急救操作水平的有效性研究。方法 采用准实验性研究设计。急救护理指南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根据国家标准等参考编纂。入组对象包括所有与接受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一起工作的护理人员(28名护士)和急诊科120名成年患者。通过使用三个标准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即前/后患者结构化访谈,护士上岗前结构化访谈和护士执业观察性检查表。结果 实施急救护理指南后,护士对胃镜检查患者的知识和行为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实施指南前后,护士在一般准备、术前、术后、实习总分等项目上的知识与实践呈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护士的急救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 实施急救护理指南后,护士对急诊科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的护理知识和行为有明显提高,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建议对在胃肠内镜检查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持续和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并定期和持续地评估护士的执业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胃黏膜下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前对病变部位标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9月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的胃黏膜下小病变(估测病变直径<1.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水前是否进行活检钳夹持标记进行分组,对比两组间超声内镜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和操作时间?结果:首次超声内镜检查对病灶的发现率:术前标记组97.0%(5/169),未标记组91.5%(14/165),两者存在差异(χ2=4.75,P=0.029);超声检查操作时间:术前标记组(5.3 ± 2.9)min,未标记组(7.6 ± 3.7)min,组间差异显著(t=-6.07,P < 0.001),术前标记组在病灶发现率和操作时间上均优于未标记组?结论:对于胃黏膜下小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前进行定位标记有助于提高病灶发现率和减少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6月103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行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2 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患者,均入院行EMBM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整块切除率,随访术后有无复发或转移,总结EMBM的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98例(95.15%)成功予以EMBM切除,3例(2.91%)行结扎术未予以电切,2例(1.94%)术中改为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整块切除95例(92.23%)。平均手术时间(30.2±10.7)min。2例切除术后创面渗血明显,予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电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病理与术前超声微探头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 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0±2.1)d。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 EMBM对浅层的食管小SMTs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微探头联合EMBM治疗食管小SMT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