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活血化瘀治则治疗55例结节性血管炎的临床观察,已作初步小结。其治愈率为74.55%,有效率10.91%。治愈有效率占85.46%。目前已在临床上继续扩大使用。治疗前后的实验室研究证明此治则,皆有明显的抗凝与纤溶作用,今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实验室资料  相似文献   
62.
目的检测人树突状细胞(DC)在ACD保养液中不同时间的增殖和吞噬能力,为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抽取8例健康自愿献血者外周静脉血200ml,ACD—B抗凝,4℃保存,在第1、2、3、4天分别取血20ml,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孵育2h洗涤后,贴壁细胞加入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DC。灭活的酵母菌与DC以100:1比例加入后37℃孵育1h,取细胞悬液涂片,瑞-姬染色。光镜下计数吞噬酵母菌的DC,计算出DC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结果正常人外周静脉血第1天培养诱导的DC增殖生长良好,第2天仅有少量DC生长,第3、4天则无DC生长。第1天培养诱导的DC对酵母菌的吞噬率为78%~85%,平均值81%,吞噬指数为254。结论在ACD保养液中的健康人的DC仅在离体后1—2天内能诱导增殖,诱导增殖后的DC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DC活性可能与某些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3.
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完成64例尸体肾移植手术,术后早期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超声发现有异常的行动态监测,有8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急性排异反应,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的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表现,正确地作出临床诊断,获得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64.
邵去非  陈浩  王奕  张赞 《当代医学》2008,(2):162-163
目的 探讨疝环充填武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滑动性疝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16例腹股沟滑动性疝应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人均治愈,随访15例,时间约6个月-6年,无复发病例.平均手术时间55min.3例出现术后尿潴留,1例出现阴囊血肿.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滑动性疝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操作简便,损伤轻微,复发率低,安全性强,是目前最理想的腹股沟滑动性疝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炎性微环境下巴戟天多糖(MOP)对牙周膜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24),模型组采用正畸丝结扎法建立牙周炎模型,3周后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Micro-CT检测确认建模成功。剩余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自然恢复组、生理盐水(NS)组和MOP组。MOP组于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注射MOP [200 mg/(kg·3d),50μL,持续4周],NS组注射等体积NS,牙周炎自然恢复组不做任何处理。取大鼠左上颌骨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膜细胞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IRT1、NLRP3表达量。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CCK-8检测MOP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细胞分为对照组、炎症组(10μg/mL脂多糖)及实验组(5μmol/L MOP,5μmol/L MOP+10μg/mL脂多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1和NLRP3表达变化,免疫沉淀及酶联免疫法(ELIS...  相似文献   
66.
目的:采用融合lightGBM和SHAP方法探讨老年脑膜瘤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老年脑膜瘤患者71例,根据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为睡眠良好组(PSQI总分<8分)和睡眠障碍组(PSQI总分≥8分),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利用lightGBM算法构建基于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睡眠障碍预测模型,并以SHAP框架进行解释。结果:71例患者中,睡眠障碍者34例,纳入睡眠障碍组,其余37例患者纳入睡眠良好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体重指数(BMI)、日常锻炼状态、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以及卡氏(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于lightGBM模型,采用老年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预测睡眠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3±0.02;当F1值最大时(0.930)确定二分类模型,其预测睡眠障碍的准确率为0.930,精确率为0.892。通过SHAP框架分析发现,在lightGBM模型中,诊断至入院时间、NRS评分、日常锻炼状态及年龄等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融合lightGBM和SH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