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70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对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在抗结核药物发明并应用于临床之后,大体上经历了化疗药物辅助下单纯病灶清除和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内固定两个阶段[1-4].近年来,各种病灶清除、病变椎体切除后的内固定手术得到广泛开展,脊柱结核的手术切除范围越来越大[5].随着外科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活动期脊柱结核开展的多种治疗方法的探索也不断出现,其中包括在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前提下的脊柱结核姑息手术(有限手术)[6]以及开放手术后病灶内放置含抗生素缓释人工骨的方法[7]等. 相似文献
10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神经根囊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力CT引导下定位,行腰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解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19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I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粘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l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相似文献
104.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01年3月起收治的17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部位:T31例,T42例,T52例,T64例,T76例,T82例。其中压缩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5例,爆裂型骨折3例。本组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其中江苏武进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固定11例,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固定6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8个月,平均21.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91%,螺钉位置不良4枚,术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一定风险,但只要熟悉其解剖特点,正确选择螺钉直径及进针点、角度和深度,胸椎椎弓根螺钉可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相似文献
105.
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评价椎体切除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效果 ,探索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笔者回顾性总结了 1984年~2 0 0 2年 4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 43例椎体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术后所有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 ,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 2级。3例复发行二次手术 ,1例颈椎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神经症状加重 ,1个月后恢复 ,3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及泌尿系并发症 ;2例复发患者出现植骨吸收、塌陷 ,内固定松动。说明病变椎体切除及稳定性重建可以有效治疗某些脊柱肿瘤患者 ,如适应证选择恰当 ,配合其他辅助治疗 ,能够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从1994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L1~2 1例,L2~3 2例,L3~4 7例,L4~5 8例,L5S1 3例.其中15例在影像学引导下按照经皮椎间盘摘除术的入路进入病灶,清除和冲洗椎间隙坏死组织.应用McGill表定量动态评价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定期复查X线、CT和MRI.结果:接受微创手术患者在术后1~2d剧烈腰痛消失,冲洗时间为7~50d.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例占40%.8~12周椎间隙基本融合.治疗后McGill分值在1~2d内即开始下降.结论: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及时有效控制症状,促进椎间融合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7.
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结合动力型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融合情况。方法对122例颈椎病病人行颈前路减压、钛笼加同种异体冻干骨植骨结合动力型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于术前、术后6个月进行日本骨科疗效(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1年观察钛笼植骨融合率及早期沉降率。结果术后对116例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6分改善至14.1分。根据Zdeblick标准,术后6、12个月钛笼植骨融合率分别达到92.0%和95.6%,而沉降出现率分别为16.0%和18.6%。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同种异体冻干骨加钛笼作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中的支撑性植骨材料,融合率满意,沉降率低。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探讨矢状面有限矫形策略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DS)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接受脊柱手术的37例老年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脊柱矢状面腰椎前凸角(LL)恢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矢状面有限矫形组[骨盆入射角(PI)-18°≤术后LLPI-9°,n=20]和对照组(PI-9°≤术后LL≤PI+9°,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及临床功能疼痛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矢状面有限矫形组患者的出血量减少(P=0.07)、手术时间缩短(P=0.09),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的LL、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等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矢状面有限矫形策略应用于老年DS患者,在冠状面矫形、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JOA下腰痛评分方面可同样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构建P16慢病毒载体,为修复坏死心肌干细胞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构建 pLVX p16ink4a ZsGreen、pLVX P16INK4a慢病毒载体,将P16目的基因转导入目标细胞。利用倒置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 pLVX p16ink4a ZsGreen阳性转导细胞的变化,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鉴定观察 pLVX P16INK4a 转导阳性细胞即衰老细胞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P16目的基因转导成功后蛋白变化水平。结果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 pLVX P16ink4a ZsGreen阳性转导细胞传代增殖受到抑制,β半乳糖苷酶染色鉴定观察 pLVX P16INK4a转导阳性细胞即衰老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上述两种阳性转导细胞在细胞培养传代过程中被稀释。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p16INK4a蛋白水平也存在稀释变化。结论构建P16慢病毒载体转导目标细胞传代培养过程中,目的基因P16在细胞传代增殖过程中存在抑制作用,并可导致转导阳性细胞稀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