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49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556篇
内科学   40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653篇
预防医学   256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249篇
  3篇
中国医学   217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及其加味对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用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经鼻腔接种小鼠,建立感染模型。实验设10倍麻杏石甘汤组、5倍麻杏石甘汤组、感染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感染模型组灌胃给生理盐水,其它各组灌胃给相应浓度的药物,1次/d,0.4 ml/次,连续8 d。最后一次给药后禁水、禁食8 h,取标本进行T细胞亚群百分率的检测。结果10倍麻杏石甘汤加味方组CD3 、CD4 T细胞亚群百分率、CD4 /CD8 比值显著高于感染模型组(P<0.05),CD8 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低于感染模型组(P<0.05)。10倍麻杏石甘汤组、5倍麻杏石甘汤加味方组CD8 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低于感染模型组(P<0.05)。结论10倍临床最大用量的麻杏石甘汤和5倍临床最大用量的麻杏石甘汤加味方能明显调整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132.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的现代医学治疗原则为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肉芽组织、瘘管以及周围不健全的颅骨,术后选用有效的抗生素。2005—11—2008—06,我们应用清热通络胶囊口服联合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双步疗法治疗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术后患者78例,并与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治疗7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观察对接受药物初始治疗或近12周内未接受任何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磷酸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接受药物初始治疗或近12周内未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磷酸西格列汀单药治疗组,比较治疗16周后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分别较单药治疗组对糖化血红蛋白(Hb A_1c)、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PBG)的影响及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6周后,磷酸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与磷酸西格列汀单药治疗组相比患者的FBG、PBG及Hb A_1c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相比,患者的FBG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所致的PBG及Hb A_1c水平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各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相似,磷酸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的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各单药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均未有肝肾功能异常、胰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在降糖疗效方面均优于二甲双胍及磷酸西格列汀单药治疗组,且低血糖、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应用。方法对心血管内科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22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确定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依据获得的证据,掌握永久心脏起搏器护理的最新研究动态,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结果对22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对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刘丽萍  梁慧  韩彬  张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83-4783
男,9岁。2010—02-17因爆竹炸伤前来我院诊治,入院时头面部Ⅱ度烧伤,头面部头发已烧焦,右前额部、右眶上裂伤,右眶骨骨折,眼外伤。在外院行急诊手术,右侧额部有L形缝口,长7cm,右颧骨有S形伤口,长14cm。2010-02-18查体时患儿伤口缝合处有压痛,皮瓣下有脓液渗出,取伤口脓液进行培养,培养结果为放射根瘤菌。细菌鉴定:伤口脓液接种肉汤培养基,24h后转种麦康凯和血平板。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研究分析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武警总医院18株产KPC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PCR和测序的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1年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通过表型鉴定和PCR检测,共分离出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18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3株,大肠埃希菌4株,产气肠杆菌1株.90%患者在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分离之前,使用过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头霉素、氨曲南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70%患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所有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60.0%,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经过治疗后,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43.8%.结论 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出现,提示临床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和减少此类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7.
20 0 0年 2月以来 ,我们采用无菌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血的同时 ,用 5ml无菌注射器边采血边抽吸试管内空气 ,使负压加大 ,血液流入顺利 ,静脉采血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 4 0 0例 ,男 2 85例 ,女 115例 ,年龄 7~ 83岁 ,平均 4 5岁 ,均为血管暴露不明显 ,穿刺困难者。1 2 方法1 2 1 主要物品  5ml无菌注射器 1具 ,无菌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 (根据化验项目而定 ) ,采血针 1个 ,止血带 1根。1 2 2 穿刺部位 根据不同年龄、血管情况选择穿刺部位 ,主要以肘正中静脉为主。1 2 3 穿刺方法 患者取坐…  相似文献   
138.
患儿女, 3岁, 因发现身材矮小、指甲发育异常2年就诊。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 指、趾末端发育异常, 眼距增宽, 鼻梁低平, 空泡蝶鞍,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颅底凹陷, 脊髓空洞, 双肾囊肿。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重症肺炎高热惊厥小儿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7月至2015年3月收治重型肺炎并发高热惊厥患儿97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RN组,48例)和个性化护理组(PN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RN组采用常规护理,PN组采用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长、发热消退时间、惊厥复发情况、肺炎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⑴PN组住院时长、发热消退时间、惊厥复发率明显小于RN组(P<0.05);两组其余患儿均未见脑损伤及智力异常。⑵PN组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RN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时长、高热消退时间,减少惊厥复发,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病因的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以及临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异同.方法 持续性房颤患者140例,按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分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组(AS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组(NAS组),应用经胸超声和经食管超声(TEE)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检测患者左心耳血流速度,观察是否存在重度自发声学显影(SEC)、血栓以及临床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与NAS组比较,AS组患者左心耳重度SEC(71.6% vs 47.0%)、左心耳血栓(35.1% vs16.7%)和缺血性脑卒中(19.8% vs 9.9%)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左室收缩功能、左房内径和面积、左心耳面积和血流速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以及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房颤患者,提示对此类患者的处理需要独特的策略,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个体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