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17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55篇
预防医学   8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13篇
  2篇
中国医学   97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人卵巢癌SKOV3和3AO细胞黏附能力及对上皮型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和神经型钙黏蛋白(neural 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SKOV3和3AO细胞,采用MTT法检测0、5、10、20、40、80和160μg/mL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24h后,SKOV3和3AO细胞体外增殖情况,选取后续实验茶多酚的给药浓度。分别选取5、10及20μg/mL茶多酚处理SKOV3细胞24h,10、20及40μg/mL茶多酚处理3AO细胞24h,各自对照组为不含茶多酚的培养液培养24h,采用细胞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采用细胞黏附实验观察细胞-基质间黏附能力的变化;利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cadherin和N-cadherin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SKOV3(χ2=18.96,P=0.004)和3AO(χ2=16.98,P=0.009)卵巢癌细胞组内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增高而增强。细胞分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茶多酚给药浓度的增加,SKOV3和3AO细胞在10和20min的分离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细胞黏附率的比较,SKOV3细胞对照组、5、10和20μg/mL组的黏附率分别为100.00%、93.89%、82.50%和67.3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22;3AO细胞对照组、10、20和40μg/mL组黏附率分别为100.00%、92.65%、86.90%和7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2,P=0.01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KOV3细胞各实验组的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增加,χ2=10.532,P=0.015,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减少,χ2=9.583,P=0.022;3AO细胞中各组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χ2=10.532,P=0.015,但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χ2=4.499,P=0.212。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SKOV3细胞中各实验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χ2=10.116,P=0.018,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减少,χ2=9.804,P=0.02;3AO细胞中实验组与对照比较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χ2=8.868,P=0.031,但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76。结论茶多酚能够提高卵巢癌SKOV3和3AO细胞-细胞间黏附能力,降低细胞-基质间黏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茶多酚上调E-cadherin及下调N-cadhe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2.
<正>刘世平主任医师师从国家名老中医专家吴效仁,继承和发扬了吴老的医学精髓,辨证施治精准,临床配穴精少,针刺手法纯熟,擅长治疗中风、面瘫、痹证、呕吐等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随刘世平主任医师进行针灸学习,试述几点刘老师在针灸临床上的思路与方法。1辨证论治,抓住病机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部分,所以针灸治疗也是必须辨证论治,将四诊收集到的疾病资料,通过八纲加以分析,判断疾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分析哈萨克族健康体检人群尿酸与糖、脂代谢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12月哈萨克族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检测其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健康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为10.5%,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为13.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39.5%、高血糖的检出率为11.9%。哈萨克族男性和女性甘油三酯、尿酸、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的检出率均表现出性别差别(P <0.05)。与其他民族不同哈萨克族女性甘油三酯水平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差别均高于男性(P <0.05)。高尿酸组和正常人群组相比较,尿酸、糖脂代谢指标水平以及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也均高于对照人群。结论受检人群尿酸和糖、脂代谢表现出性别差别和民族特点,而且受到尿酸代谢的影响,糖脂代谢指标也向对机体不利的方向发生变化,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率也增加。因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及早控制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对于减少哈萨克族人群糖、脂代谢紊乱以及由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4.
目的了解湖北省不同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湖北省15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09版标准判断结果;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产β 内酰胺酶情况。结果共分离流感嗜血杆菌855株,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673株,78.71%);以呼吸道标本多见,占87.37%(747株);成人分离575株(67.25%),儿童分离280株(32.75%),其中157株(56.07%)分离自2岁以下儿童。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为58.0%,其他依次为氨苄西林42.9%、氯霉素16.9%、氨苄西林/舒巴坦16.2%,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10%。232株产β 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7.13%;产β 内酰胺酶率,成人分离株为22.26%,儿童分离株为37.14%。共分离32株β 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BLNAR)。结论湖北省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儿童组β 内酰胺酶检出率高于成人组。产β 内酰胺酶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5.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80年代后期试用激光消除致心律失常病灶心肌,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待深入研究。我们实验用成年杂种犬,开胸,Nd:YAC激光器,心脏程序电刺激和八道计算机心外膜等时标测系统等方法。结果如下: 对在体心脏反复多次照射同一部位,心外膜局部坏死面积增加不明显,而坏死深度却显著增加。激光  相似文献   
126.
应用大剂量胞二磷胆碱(1.5g/d)治疗53例急性脑梗塞,30天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0.5g/d)。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7.
517例鼻咽癌病人舌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517例初诊未经抗癌治疗鼻咽癌病人的舌象表现及放疗后舌象的变化规律。在未进行抗癌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中,从目前检查的舌质、舌苔、舌形材料来看与正常人比较无大差别。在可以进行放疗前后对比的358例中,放疗后淡红舌比例下降而青紫舌比例上升,可见青紫舌的出现是鼻咽癌病人放疗后舌象变化的主要特点,而且舌质改变有一定的演变规律,一般由淡红→红→暗红→青紫。放疗后出现青紫舌者,表示预后不良,放疗后无青紫舌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8.
129.
目的 为提高对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认识,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年以来收治的32例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临床诊治资料,胆囊切除术后7例,胆囊切除并胆道探查术后19例,胆源性胰腺炎术后3例,慢性胰腺炎3例.作肝胰壶腹括约肌切开成形术7例,胆肠内引流术14例,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8例,3例拒绝手术.结果 术后并发胆漏1例,十二指肠漏1例.治愈28例,死亡1例.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0.
低氧诱导因子-1与其靶基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蓓  吴海琴 《医学综述》2005,11(5):436-438
低氧诱导因子 1(hypoxia induciblefactor 1,HIF 1)首先是1992年Semenza对经缺氧处理的Hep3B和HepG2 细胞株的核提取物进行电泳位移分析时发现的[1] 。HIF 1是细胞在缺氧条件产生的核蛋白 ,它与靶基因结合 ,促进其转录 ,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缺氧适应反应。1 HIF 1的结构HIF 1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