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宋春辉  杨斌  陈黎明  张纪元 《肝脏》2011,16(1):52-5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目前认为核苷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HBV的复制,缓解及控制乙型肝炎的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恩替卡韦(ETV)是一种强有力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高效性及良好的耐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CD14+CD16+、CD14-CD16+三个亚群表达HLA-DR、CD14、CD16的异同,并分析CD14+CD16+单核细胞的特点。方法选取67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脓毒症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15例)、重症脓毒症(41例)和脓毒性休克组(11例),收集临床资料,计算APACHE II评分,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各亚群CD14、CD16、HLA-DR的表达。结果脓毒症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HLA-DR、CD14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并随着脓毒症患者病情由轻到重而逐渐下降;各组中CD14+CD16+单核细胞相对高表达HLA-DR、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与临床指标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结论①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HLA-DR表达显著降低;②CD14+CD16+单核细胞在脓毒症发病的免疫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1(HIV-1)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除了进行性的CD4+T淋巴细胞减少,HIV-1感染还造成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改变,这些功能改变极大地影响艾滋病的疾病进展。B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不但能介导体液免疫,还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然而HIV-1感染会在多个方面造成B细胞的功能缺陷。文章分析了HIV-1感染对B细胞免疫超活化、B细胞亚群组成以及调节性B细胞的影响及这些影响与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进行性、炎症损伤为特征,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目前PBC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非洲和亚洲尚缺乏相关资料。PBC在英国和美国的患病率和发生率较高,人群PBC流行率在37/100万至144/100万之间。PBC在我国的发病率目前尚无报道,随着诊断技术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PBC在我国肝病患者中并不少见。PBC的起病隐匿,自然病程个体差异大,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测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胺碘酮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房颤快速心室率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分为胺碘酮组50例,毛花苷C组46例.胺碘酮组:胺碘酮3~5mg/kg,静注10分钟,30分钟后较基础心室率下降不足15%者再重复1次.总量不超过300mg.毛花苷C组:毛花苷C 0.4mg,静注10分钟,30分钟后心室率下降不足15%者再重复1...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DAAs)治愈的初治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的T细胞免疫学特点及变化。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采用达拉他韦(daclatasvir, DCV)和阿舒瑞韦(asunaprevir, ASV)治愈的13例初治型CHC患者为研究对象,13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者以及CHC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4周、第12 周、第24周)外周血中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C患者治疗前T细胞、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PD1的表达显著增高(P均<0.05);T细胞及CD8+ T细胞CD3ζ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明显降低(P均<0.05);CD4+ T细胞CD3ζ MFI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DCV/ASV治疗第24周时及随访期,CHC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CD4+ T细胞、CD8+ T细胞的频率、PD1的表达、CD3ζ MFI均无明显变化;效应记忆型T细胞在总T细胞、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中的比例无明显变化;CD8+ T细胞中CXCR5+CD8+ T比例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V/ASV治愈的初治型HCV-1b型CHC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型和功能未发生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DAAs)治愈的初治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的T细胞免疫学特点及变化。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采用达拉他韦(daclatasvir, DCV)和阿舒瑞韦(asunaprevir, ASV)治愈的13例初治型CHC患者为研究对象,13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者以及CHC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周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4周、第12 周、第24周)外周血中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C患者治疗前T细胞、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PD1的表达显著增高(P均<0.05);T细胞及CD8+ T细胞CD3ζ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明显降低(P均<0.05);CD4+ T细胞CD3ζ MFI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DCV/ASV治疗第24周时及随访期,CHC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CD4+ T细胞、CD8+ T细胞的频率、PD1的表达、CD3ζ MFI均无明显变化;效应记忆型T细胞在总T细胞、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中的比例无明显变化;CD8+ T细胞中CXCR5+CD8+ T比例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V/ASV治愈的初治型HCV-1b型CHC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型和功能未发生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对21例经同种异体NK细胞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1年随访,通过对其生存期、影像学指标、血液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分析,评价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患者经过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1)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1例患者治疗1次,5例患者治疗2次,5例患者治疗3次,患者治疗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10例患者有一过性发热,1例患者出现肝区疼痛,1例患者出现头痛,未经治疗均于8 h内自行缓解;(2)在一年随访中,总疾病控制率为76.2%,其中Barcelona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A期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100%, 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 SD)10例;BCLC B期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60%,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1例,SD 2例;BCLC C期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50%,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例,PR 2例;(3)患者治疗后24 h外周血NK细胞和CD8+T细胞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4+T细胞频率和CD4/CD8较治疗前显著上升。结论 同种异体N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9.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其中替诺福韦酯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以其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及低耐药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替诺福韦酯的体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期,调脂治疗临床血脂的检验值变化特点,指导临床调脂药物的应用。方法将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时间阶段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①入院即查血脂六项;②常规辛伐他汀:血脂异常者(20~40)mg/d,每晚顿服,血脂正常者(10~20)mg/d,每晚顿服;③住院1周~2周复查血脂1次,观察临床血脂变化。对照组血脂达用药标准者,服辛伐他汀;血脂未达用药标准者(TC〈4.1mmol/L,LDL-C〈2.07mmol/L)不用调脂药,观察临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发病初治血脂"偏低"者占39.9%,调脂后,病情平稳(1~2)周血脂"偏低"者仅占25.00%,即血脂渐升高患者增多。对照组发病初治及病情平稳后均以TC〉4.14mmol/L或LDL-C≥2.07mmol/L为起用调脂药的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调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期无论血脂值如何,均应及早常规的应用他汀类调脂药,以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