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4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2篇
  1篇
中国医学   10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和分析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34例血液病患者,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5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TM)1例,肿瘤性血液病18例;进行无关供者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11例,同胞供者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7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16例.移植前采用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者氟达拉滨强效免疫抑制为基础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GVHD的预防采用短程的甲氨蝶呤(MTX)联合环孢素A(CsA).观察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临床特点以及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相关因素.结果 NST的植入率为91.2%.移植后7例肿瘤性血液病患者形成了供、受者造血细胞混合嵌合体(MC),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2~9次后,例由MC转变为供者造血细胞完全嵌合体(FDC).随访12(3~96)个月,共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5例,GVHD 15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大的肿瘤性血液病患者经以ATG为基础的NST后,再给予DLI,其cGVHD的发生率高,且合并感染,对治疗的反应差;而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NST患者发生cGVHD后治疗反应较好.移植100 d前后患者分别死亡3例和5例,其中3例死于广泛性cGVHD.结论 患者的年龄大、有合并症、以ATG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肿瘤性血液病是NST后患者并发cGVH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2.
随着现代护理学不断发展,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是现代护理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程中,此项工作的落实还不够到位,难以有效确保护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分析了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基本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3.
最近,陆续出现了代替传统骨髓移植(BMT)和外周血千细胞移植(PBSCT)的新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异基因移植方法,其中之一是Slavin等报道的减量预处理后PBSCT,此种移植的特征为预处理过程对相关器官的毒性降低,从而使患者对移植的耐受性增强,同时亦为老年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提供了异基因移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54.
55.
电针治疗偏头痛50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从1981年至1990年用电针治疗偏头痛502例,效果较明显,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02例中,男250例,女257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11岁,大多为青壮年。病程最长20年,最短4个月,头痛部位左侧201例,右侧204例,双侧交替97例。治疗方法:取患侧翳风、风池、太阳、头维、明显痛点,每次任选2-3穴,接通G68 05治疗仪,通电后多数均可获明显效果。治疗结果: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一年以上无复发)301例;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轻微头痛)192例;无效(经针10次后症状无改善)9例。有效率98%。典型病例:郭××,男,48岁,工人,1986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提高气管切开后瘘孔闭合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通过术前、术后不同的护理方法配合、细致的病情观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探讨。结果 通过系列的正确的护理,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气管切开瘘孔闭合术后正确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57.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不同时期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组织自由基、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和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于休克90min、液体复苏后0、1、3、6、12和24h各处死6只大鼠,制备肺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休克组大鼠输液复苏后各时间点肺组织匀浆MDA、TNF—α、IL-6以及M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12h持续在较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肺组织匀浆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结扎组输液复苏后3,6、12和24h肺组织匀浆MDA、TNF-α、IL-6以及MPO活性均显著低于休克组,SOD活性高于休克组(P〈0.05或P〈0.01)。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干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ALI,其机制与减少肺中性粒细胞扣押,降低TNF—α、IL-6、自由基释放与SOD消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30例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治疗组,20例单用依那普利治疗者为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量(ESV和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LVFE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LVEF、EDV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9.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球囊成形术后兔血管内膜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2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探讨氯沙坦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机制和作用。 2 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模型组及氯沙坦组 ,后两组持续高胆固醇喂养 ,实验 1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 ,9周后对狭窄部位行球囊成形术 ,氯沙坦组于球囊成形术前 1周开始口服氯沙坦 10mg (kg·d)。 13周末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2抑制剂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发现 ,高胆固醇饲养 9周后 ,模型组、氯沙坦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增加 (P <0 .0 1) ,且未发现氯沙坦干预后对血脂水平有影响。 13周后氯沙坦组较模型组内膜厚度减少 65 % ,内膜面积减少 3 4% ,内膜厚度与中膜厚度比减少 3 2 % ,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减少 2 8%。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 ,基质金属蛋白酶 2表达因氯沙坦的干预无明显变化。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2抑制剂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2抑制剂显著增加 (P <0 .0 1)。提示氯沙坦在不影响血脂的情况下 ,可明显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2抑制剂表达 ,恢复基质金属蛋  相似文献   
60.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1年余,于2006年11月来本院进行门诊随访。心电图检查(图中两行为Ⅱ导联连续记录)见窦性心动过缓,频率52bpm,部分P波周期性下传心室,并可见与VVI起搏器心室起搏形成室性融合波,其PR间期由长逐搏缩短,第1行第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