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3篇 |
免费 | 246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篇 |
儿科学 | 117篇 |
妇产科学 | 37篇 |
基础医学 | 180篇 |
口腔科学 | 63篇 |
临床医学 | 688篇 |
内科学 | 273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190篇 |
外科学 | 298篇 |
综合类 | 1394篇 |
预防医学 | 618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520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567篇 |
肿瘤学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273篇 |
2013年 | 227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80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197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32篇 |
2005年 | 247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47篇 |
2002年 | 126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 ,非淋菌性尿道炎在我国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我省登记的NGU也从 1989年的 16例上升到 1998年的 96 3例。引起NGU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支原体。据文献报道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支原体对原来敏感的药物也出现了耐药。鉴于比 ,我们于 1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11月采用了支原体、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做STD常规检测的病人作了支原体的耐药检测。结果报告于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对支原体阳性者进行分析 ,共 36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 2 1~ 5 1岁 ,平均 30岁。1 2 标本采集 男性和女性均按常规取材。1 3…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组织检查确诊(金标准);确诊前患者均拟行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普通平扫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作对比分析;分析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对确诊患... 相似文献
93.
94.
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病伴抑郁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抑郁情绪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价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程度,将HRSD〉17分定为高血压病伴抑郁症。189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95例与对照组94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并加服氟西汀20mg,qd口服,共1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RSD评分、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1年的随访中,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有效消除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5.
96.
98.
99.
100.
1自我保健的概念自我保健是指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采取主动的保健措施保护自身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增强体质。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我保健定义为:有个人、家庭、邻里、亲友和同事自发的健康活动。并做出与健康有关的决定。具体包括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继续自我保健等自我保健侧重于提高个人、家庭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建立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侧重于一级预防。促使个人、家庭消除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