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68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正>本组16例。男1例,女15例;年龄45-66岁。其中膝关节炎4例,双膝关节炎12例。负重正位X线片显示内侧胫股关节间隙变窄(3mm以下);解剖肌胫角(FTA)180-185°者5例,186-190°者10例,191-195°者1例。手术方法:(以FTA 185°为例)取胫骨结节上2cm前外侧横形切口约5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骨膜剥离器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显露胫前肌的外侧头,切开筋膜于胫骨结节上2cm处,潜行分离髌韧带,向下至胫骨结节,向上分离约2cm至胫骨,然后环形剥离骨膜,电刀骨膜下分离胫前肌附着,向外剥离至胫  相似文献   
102.
中药在中医临床实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上认为中药作用相对温和,且按照理法方药的原则进行配伍,不良反应较少.但随着中药现代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药毒性逐渐被实验所发现,而一些中药在体内外的动物实验也显示出对生殖功能有一定的损害.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药物的用法用量及配伍发生变化,中药新药的安全评价已经把生殖毒性列入其中.本研究对近年来有关中药生殖毒性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重点从中药对两性生殖毒性损害及胚胎毒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同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nntory bisease,IB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是造成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内在因素,并与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60%~85%UC患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报道较  相似文献   
104.
周晓慧  赵静怡  张树峰  徐倩 《中成药》2014,(12):2599-2602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心肌梗死后,NF-κB、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24 h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丹皮酚[4、6、8 mg/(kg·d)]组、卡托普利组及假手术组。给药4周后。测量各组大鼠心/体比,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后壁心肌组织NF-κB-P65、MMP-9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体比明显增加(P<0.05),NF-κB-P65、MMP-9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4、6、8 mg/(kg·d)]组、卡托普利组心/体比明显降低(P<0.05),NF-кB-P65、MMP-9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梗后心室重构过程,NF-кB-P65、MMP-9的表达增加,共同参与了心室重构,丹皮酚通过抑制NF-кB-P65,下调MMP-9,逆转心梗后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5.
将名医经验传承融入高等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临床实践与理论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1]。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理、研究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学术思想、传承方法。成果包括采集临床病历21063份,整理典型医案3641份,撰写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学术思想、成才之路等研究报告600余万字,录制名老中医诊疗与教学音像资料光盘730余张,并编纂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200余万字。国家“十一五  相似文献   
106.
参芪止血胶囊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参芪止血胶囊(SQHC)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SQHC最大允许浓度混悬液,50 mL/kg体积给小鼠灌胃,观察急性毒性反应,连续14 d.Wistat大鼠,以SQHC 5.0,2.5和1.25g/kg连续灌胃给药28 d,分别于给药28 d和停药后第14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SQHC单次给药的最大耐受量>25 g/kg(相当临床用量的416.7倍);长期用药第2~4周,5.0g/kg和2.5 g/kg剂量组大鼠体质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28 d结束时SQHC各剂量组Hb含量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SQHC各剂量组子宫和卵巢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液学、肝功能、肾功能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明显意义(P>0.05);主要脏器组织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形态学改变;无动物死亡.停药第14天后,各组动物的血液学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脏器系数等均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大鼠口服给参芪止血胶囊Hb含量、子宫和卵巢系数高于对照组,机制有待探讨.其它各项检测指标均无异常改变.无延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通过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 建立大鼠MsPGN模型,观察芪益强肾饮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作用机制.方法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制备参照刘震等报道的方法 并加以改进,于造模第4周起,两治疗组分别每天一次灌服芪益强肾饮和肾炎康复片,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1周末,从2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及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β2-微球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芪益强肾组除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还能明显降低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β2-微球蛋白(P<0.05).结论 芪益强肾饮能明显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及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β2-微球蛋白,改善MsPGN大鼠肾功能,减轻模型大鼠肾小球结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肾近曲小管,改善肾脏内凝血有关.  相似文献   
108.
将现代网络技术引入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建成名家经验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针灸名家经验学习网站,并开展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针灸知识建构研究。网站为学生提供针灸学习的知识背景,开展基于网站的活动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及课后的网上在线学习。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索,对知识有更深、更灵活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灵活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进而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109.
芪益强肾饮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①目的 探讨自拟方芪益强肾饮(原名益肾蠲湿饮,下同)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作用机制.②方法 采用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MsPGN模型,于造模第4周起,模型组给予芪益强肾饮,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1周末处死,从旋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24小时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肌酐(Cre)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的变化.③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芪益强肾组能降低大鼠24小时尿蛋白、BUN、Cre、TNF-α、IL-6(P<0.05).④结论 芪益强肾饮能明显降低大鼠24小时尿蛋白及血清TNF-α、IL-6,改善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6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0.
1957-1961年的“反应停”事件引起全世界对生殖毒性的关注,揭开了药物生殖毒性研究的篇章。2006年11月,我国《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出台[1],各界人士越来越关注生殖毒性。传统的动物生殖毒性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周期长,工作量大,费用昂贵,且难以评价生殖毒性和阐明毒性机制。近年来,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使得体外检测技术和方法开始应用于动物体外生殖毒性机制研究,已由器官和细胞水平向着分子和基因水平方向发展,并且不断深入[2]。目前,国内外已创建了多种雌性生殖毒性体外研究方法,包括全胚胎培养技术和卵巢皮质薄片培养方法、颗粒细胞、黄体细胞、卵泡体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