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 观察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2月—2022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行CABG治疗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尼可地尔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1个月心肌微循环评价指标[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脉(RCA)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损伤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u=2.338,P=0.019);2组LAD、LCX、RCA的cTFC均较术前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LVEF高于术前,LVESD、LVEDD小于术前,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小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国人因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以"别嘌呤醇and药疹and临床分析"为关键词,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的中文文章进行检索,提取其中有关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5项临床研究中的31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236例,女7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8.65岁,平均潜伏期为29.70d。别嘌呤醇药疹中,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52.61%,以剥脱性皮炎型发生率为最高。临床表现中发热发生率为81.52%,血白细胞数目异常占51.81%,肝功能损害占57.38%,肾功能损害占47.13%。别嘌呤醇药疹的治愈率为84.42%,病死率为6.52%。最常见的死因是肾功能衰竭,占47.83%;其次是各种感染,占34.78%。平均住院时间为32.61d。结论我国别嘌呤醇药疹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潜伏期长,重症比例大,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研究血必净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2013年1~12月入住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56例SIRS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和血必净治疗组(T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血必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 ,每日2次。观察治疗前、治疗4 d、治疗7 d的CD4+、CD8+、CD4+/CD8+ 及CD14+ /人类白细胞相容性抗原-DR(HLA-DR)水平动态变化,并同时观察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心率、白细胞、体温、呼吸的变化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d、7 d后,T组CD4+、CD8+、CD4+ /CD8+ 及CD14+/HLA-DR水平较C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生命指标亦较C组改善(P<0.05);两组MODS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调节SIRS患者的免疫状态,同时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我院确诊并接受HSCT治疗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的预后价值。结果:HSCT的患者中auto-HSCT 31例,allo-HSCT 22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62个月(1-174个月),auto-和allo-HSCT组各有1例植入失败,allo-HSCT组有4例在移植后1月内死亡。两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3年总生存分别为42.3%(95%CI 24.1%-60.5%)和42.9%(95%CI 21.7%-64.1%)。两组分别有11例和3例死于疾病进展,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22.6%(95%CI 6.1%-39.0%)和48.7%(95%CI 26.8%-70.7%)。初诊时骨髓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根据PIT评分allo-HSCT患者中无或仅有1个危险因素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优于伴有3-4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结论:复发难治患者自体移植后复发风险仍较高,allo-HSCT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率高但有望获得长期生存,PIT评分系统有助于判断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行HSCT的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弹性指数差(EID)鉴别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3~5类肿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64例经病理证实的BI-RADS 3~5类乳腺肿块患者(193个病灶)的超声检查资料。通过弹性成像定量分析软件测定肿块与正常腺体间的EID。以EID≥2.5判断为恶性,重新调整BI-RADS分类。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BI-RADS联合EID与单独采用BI-RADS分类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AUC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单独采用BI-RADS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00%(72/75)、67.80%(80/118)、78.76%(152/193);BI-RADS联合EID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3%(73/75)、83.05%(98/118)、88.60%(171/193)。BI-RADS联合EID的AUC(0.931)高于单独应用BI-RADS的AUC(0.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P<0.05);且2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P<0.05)。结论 BI-RADS联合EID对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较单纯采用BI-RADS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8.
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主因双耳郭、手背及足跟部紫红色斑片、反复破溃伴疼痛10年余,于2012年1月13日就诊。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血管Rho/Rho相关激酶(ROCK)信号传导的影响。 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枕大池利多卡因(CD)组。SAH组和CD组动物经枕大池注入非抗凝的自体动脉血(1 mL/kg)复制SAH模型,sham组经枕大池注入37℃的生理盐水(1 mL/kg);30 min后,CD组经枕大池注入0.3 mL 2%利多卡因,SAH组和sham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72 h后测定摄食量和神经功能损害分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中Rho相关激酶2(ROCK2)、肌球蛋白轻链(MLC)及钙调蛋白(CaM)蛋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结果 与sham组比较,SAH组和CD组家兔摄食量减少,且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ROCK2在基底动脉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高,MLC和CaM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SAH组比较,CD组家兔摄食量及神经功能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K2在基底动脉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减少,MLC和CaM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P<0.05)。 结论 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能够抑制兔SAH后基底动脉血管Rho/ROCK信号传导,减轻SAH后基底动脉平滑肌的收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