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β-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结果 :恶性脑肿瘤患者脑脊液 β- G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脑肿瘤、非肿瘤脑病患者及其他对照组 ( P<0 .0 1 ) ;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 β- G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脑脊液中β- G活性 ,对恶性脑肿瘤诊断及病程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高血压所致出血性脑卒中与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对 16 8例高血压所致脑出血病人进行研究 ,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3月间在我院急诊室就诊的 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 ,男 10 2例 ,女 6 6例 ,年龄 30~ 89岁之间 ,病人既往均无胃肠道疾病病史 ;其中 7例为两个部位或两个部位以上的出血 ,5例为复发脑出血 ,均在发病 2 4小时内就诊 ,共有 4 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在急诊室观察或入院期间死亡 4 0例 ,自动出院 1…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采用脑室系统注入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对神经功能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将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8),梗死半球移植组(n=7),健侧半球移植组(n=7)。②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采取longa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梗死后次日将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0μL,约1×105个细胞)注入梗死半球移植组和健侧半球移植组大鼠侧脑室,模型组注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③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移植入脑的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2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假手术组动物无神经功能缺损。移植前各组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2周后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梗死半球移植组、健侧半球移植组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6.71±0.49,6.86±0.38,8.63±0.52,P<0.05)。②大鼠脑病理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稀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间隙增大。假手术组则无此表现,表明大鼠脑梗死模型制作成功。③脑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见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暗棕色)在脑组织内存活,并且聚集于缺血梗死区域。在梗死半球移植组对侧半球脑组织内未发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在健侧半球移植组仅在移植损伤道周围发现少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应用免疫双标染色随机选取10个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区域计数发现大鼠脑梗死后14d约1.2%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同时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特异性烯醇化酶,约6%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同时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经脑室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对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脑脊液途径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对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无明显差异。经脑室系统途径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在脑组织内存活,血管下间隙为骨髓基质细胞在脑组织内迁移提供途径。脑损伤是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改善局灶性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神经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线栓法复制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干预组通心络胶囊1.0 g/kg·d连续灌胃.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UNEL染色计数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周边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NGF、BDNF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可增加糖尿病脑缺血后缺血周边区NGF、BDNF蛋白的表达,拈抗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5.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关键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证明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终身神经修复的神经干细胞.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却未见到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的起到有效作用,其机制尚未清楚.淀粉样β蛋白1~40是否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造成神经毒性损害尚不清楚.目的体外实验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作用中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对淀粉样β蛋白1~40致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神经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10只孕14 d Wistar大鼠,取其胚胎以备实验.方法取Wistar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随机分为4组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加入10 n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先加入10 μmol/L SP600125培养30 min后再加入10 nmol/L淀粉样β蛋白1~40);SP600125组(每孔加入10 μmol/L SP600125培养);生理盐水组(每孔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培养0,2,4,6,12,24 h,每个时间点设8个孔.采用α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Wistar大鼠胚胎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生存率.②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③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结果.结果①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生存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4 h时下降最明显;培养0,2,4,6,12,24 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 h明显低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上升,4 h时上升最明显;培养0,2,4,6,12,24 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 h明显高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淀粉样β蛋白组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在培养0,2,4,6,12,24 h均有表达,但无变化;p-c-Jun氨基端激酶和p-c-Jun在淀粉样β蛋白1~40作用0 h时即有表达,逐渐增高,4 h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结论淀粉样β蛋白1~40能明显抑制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生存率,导致细胞凋亡,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此过程,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启动自我救活机制原因之一;使用SP600125,可抑制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激活,明显减轻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增殖分化能力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潜能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12与骨髓基质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相关的章,检索词“bone marrow stem cells,central nervous system,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相关的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为“骨髓基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200余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骨髓基质细胞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献60多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优先,排除综述类献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将筛选的22篇献进行分类,7篇研究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5篇与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相关,10篇与骨髓基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相关。资料综合:骨髓基质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巨大潜力。通过局部、脑室系统及动脉、静脉植入骨髓基质细胞均发现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时间存活并集中于损伤区,且有着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表现。脑内特殊微环境对其迁移、分化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时通过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损伤的神经功能,此外,骨髓基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干细胞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及可塑性的增强。但目前在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鉴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能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修正和更改的潜在作用,但其对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具体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 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85名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V D组38例,非V D组147例,分析V 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年龄、低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白质疏松症是VD的高危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6个VD的相关因素,其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高血压、白质疏松症、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年龄。结论早期预防,积极治疗,可减少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8.
回顾性分析2例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MATL淋巴瘤肺部原发极为罕见,相关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误诊,需行免疫组化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可达到治疗目的,为后续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该病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基因损伤和基因修复的关系。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快速提取 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用X线照射的方法造成淋巴细胞的DNA损伤 ,然后进行细胞培养 ,计算照射后平均存活率来检测细胞对X线型基因损伤的基因修复能力。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X线型基因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 (P <0 .0 0 1)。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的培养淋巴细胞对X线型基因损伤敏感。即基因修复缺陷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BV2)在骨髓基质细胞(MSC)接受受损的PC12上清刺激后,对其神经营养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MSC),以BV2和PC12细胞株分别代表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凋亡,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神经营养因子。结果小胶质细胞(BV2)和损伤PC12上清同时刺激MSC时,后者分泌的上清能显著降低受损PC12的凋亡数目。结论小胶质细胞的存在有利于接受受损神经细胞上清刺激的MSC发挥神经营养及神经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