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提高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13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结果:13例患者术前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拟诊为睾丸扭转。1例经手法复位治愈,2例手法复位后复发,手术复位固定,8例行睾丸切除及对侧睾丸固定,2例拒绝治疗,自动出院。结论:青少年突发急性附睾、睾丸疼痛,肿胀,要想到睾丸扭转的可能。首选彩色多普勒动态显象(CDFI)辅助检查,能及时有效的反映睾丸血流状况。诊断明确后及时手术治疗以挽救扭转睾丸或切除无保留价值的睾丸,预防性的睾丸固定可以避免复发和再发。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Xanthogranulomatous cystitis,X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的7例临床资料。6例术前诊断为膀胱肿瘤,1例诊断为脐尿管肿瘤。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脐尿管癌根治术。结果:7例XC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体观察见标本剖面可见灰黄色结节,部分可见坏死区域和(或)脓腔,内有脓液(黄色或褐色)。镜下可见大量黄瘤细胞(泡沫细胞),其实质为含有脂质的巨噬细胞,伴有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等。7例均临床治愈。随访10-40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无明显的尿频、尿急等症状,B超、CT未见肿物复发。结论:XC是一种良性但有破坏性的慢性特殊性炎性疾病,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保守治疗无效,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探讨单一下腹部正中切口行膀胱造瘘及双睾丸切除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尿潴留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晚期前列腺癌伴尿潴留的患者,行单一切口下腹部切口行双睾丸切除及膀胱造瘘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2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膀胱造瘘管引流通,下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PSA及睾酮均见下降,6月后下降趋稳定.结论:晚期前列腺癌伴尿潴留患者采用单一切口行膀胱造瘘及双睾丸切除是一种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36.
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方法,具有微创,对性功能影响小,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但粒子植入对排尿状况的影响未见报道,笔者对32例前列腺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术后排尿状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集本院随诊资料完整的早期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患者32例,年龄58~ 72岁,中位年龄63岁,分期按2009年中国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均为T1-2 No Mo期,所有患者术前行MRI、ECT未见外侵及骨转移.术前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37.
前列康普乐安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一般随着老年男性的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40岁以上男性患有下尿路症状(LUTS)约为2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KAI1基因mRNA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等的关系。方法 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AI1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中均有KAI1mRNA表达,水平为1. 35±0. 38,癌组织为0. 76±0. 25,部分癌组织表达缺失,前者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后者(P< 0. 01)。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出现,KAI1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 KAI1基因表达降低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化、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评判肿瘤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9.
小剂量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小剂量丝裂霉素膀胱内序列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8年至2004年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其中3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TURBt)电切术,10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所有入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浅表性肿瘤,术后1周开始应用丝裂霉C20mg加蒸馏水40mL,1次/周,6次后改为每月1次,维持1年。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12个月内肿瘤复发3例,复发后进展2例,38例随访24个月无复发。42例中均未见明显药物副作用,仅有4例出现轻微尿道刺激症状。结论 丝裂霉素C对浅表性膀胱癌有较明显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灌注后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浅表膀胱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2(hMSH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49例膀胱正常黏膜组织中hMSH2的表达状况,分析不同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hMSH2蛋白阳性表达与5年复发的关系。结果: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hMS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34.72%(25/72),低于正常膀胱黏膜的91.84%(4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Ⅰ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为44.4%(20/45),高于Ⅱ~Ⅲ级的18.5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Tis^T1期中hMSH2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3.48%(20/46),高于T2~T4期的19.23%(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MSH2表达阳性者的5年复发率为19.35%(6/31),低于hMSH2表达阴性者的46.34%(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SH2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较正常组织低,与其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5年复发率有关,hMSH2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演化和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