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6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患者男,25岁.躯干、四肢出现浅色斑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色素减退斑,皮损逐渐扩大及增多,偶有痒感.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等不适.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广泛分布浅色斑,大小、形状各异,表面光滑或稍感粗糙,少许糠状脱屑.真菌检查阴性.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中等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并移入表皮,未见Pautier微脓疡形成;淋巴样细胞有轻度异型,核周有空晕,未见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化结果:CD2(+),CD3(+),CD45RO(+),CD20(-),CD30(-).诊断: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治疗:NB - UVB隔日照射1次;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300万U2次/w.1个月后,色素明显恢复,表面变光滑,无脱屑,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22.
报告一例表现为下颌部皮赘的孤立性局限性神经瘤。患者男,35岁。下颌部淡红色无痛性赘生物两年就诊。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孤立性局限性神经瘤(solitary circumscribed neuroma)。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3.
产妇大多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变化,其中绝大多是以高度恐惧、紧张焦虑和抑郁较为常见。这种心理对于产妇的待产、分娩和产后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护理支持,促进有效的适应,使孕妇减轻不适,主动参与和控制分娩过程,确保母子平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上皮样血管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25.
笔者于2004年3月-2005年3月采用5%多塞平霜敷脐、火把花根及氯雷他定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3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确定5-ALA-PDT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5-ALA与A431细胞共同孵育,经630 nln红光照射后,采用MTF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确定培育时间、5-ALA浓度及光照剂量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当光照剂量为80 J/cm~2和5-ALA浓度为3.2 mmol/L,5-ALA与A431细胞共同孵育120 min时,抑制率最大。结论:5-ALA-PDT对体外培养的A43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40岁。因双上肢及躯干部出现多发黄色结节半年就诊。皮疹始发于双上肢并延及躯干部,由丘疹渐增大成结节及斑块。2年来,患者饮酒多,啤酒6-8瓶/d,白酒1斤/d,好食肥肉。无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史。家族中无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双肘关节伸侧及背部分布多数黄豆至蚕豆大小黄色结节及斑块,触之较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尿糖(3+),酮体(2+),空腹血清外观呈均匀的白色牛奶状,空腹血糖 12.8mmol/L,总胆固醇 11.70mmol/L,甘油三脂5.97mmol/L,谷雨转氨酶…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异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7例特异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单纯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天1次。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合并加味当归饮加减治疗,疗程4周。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10、12(IL 4、IL 10、IL 12)水平。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愈显率56%(14/25例),西药组为22.7%(5/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 4、10水平升高,IL-12水平降低(均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3种细胞因子水平恢复正常,西药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9.
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在腭裂语音分析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CSL)研究腭裂语音的产生机制与语音学特点.方法 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对89例腭裂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语音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87名正常儿童的语音特点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兰氏法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语音改善不明显;提肌重建术和软腭反向双"z"瓣移位术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语音改善明显.结论 利用CSL对腭裂语音的分析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