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91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的制定背景和内容释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上海市精神卫生地方立法工作历时5年余,经过各方努力,《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2001年12月28日经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于2002年4月7日正式实施。由此标志着我国大陆第一部较为完善的、严格遵循国际上精神卫生立法有关基本原则的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正式出  相似文献   
102.
103.
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s,BEP)作为一种较新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方法,已用于精神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与 EEG 所不同的是 BEP 记录诱发性脑电活动,是在给被试者以特定刺激的同时,同步启动电子计算机加以记录和迭加,使刺激信号与诱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建立焦虑症(AN)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4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NC)者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min,AN组(59.9±19.7)min(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min,AN组(36.9±11.9)min(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min,AN组(37.7±16.7)min(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增高,NC组(9.1±1.9)min,AN组(19.7±10.9)min(P<0.01);第2阶段睡眠降低,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结论焦虑症组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其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同源于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AN)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及其与临床进食态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AN患者92例(限制型46例,暴食/清除型46例;早发16岁及以前48例,晚发16岁后44例),选取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92例,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来评估防御机制特点,用进食态度问卷(EAT-26)来评估被试的进食态度,比较AN组和HC组间的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差异,比较AN不同亚组(按临床亚型和发病早晚分组)心理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的差异,分析AN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进食态度、BMI及病程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AN组在DSQ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HC组[(4.49±1.13)分vs (3.55±0.93)分、(4.33±0.76)分 vs(3.88±0.69)分,均P<0.01]; EAT-26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节食、暴食和食物关注、口欲控制)得分均高于HC组(均P<0.01)。与限制型患者相比,暴食/清除型患者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较高[(4.49±1.06)分 vs (4.79±1.13)分,P=0.010]; EAT-26总分及对暴食和食物关注分量表得分较高(P<0.001)。 DSQ中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r=0.472,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315,P=0.002)与EAT-26总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34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57, P=0.014)与节食分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52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67, P=0.010)与暴食和食物关注得分呈现正相关;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r=0.375, P<0.001)与病程成显著正相关;DSQ各因子分与BMI之间的相关系不显著(r=-0.15~0.25,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防御机制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正常男性多导睡眠图(PSG)的影响.方法选择15名正常男性志愿者行睡眠剥夺38 h,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作睡眠剥夺前后的PSG整夜监测.结果与睡眠剥夺前相比,正常男性PSG表现为: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剥夺前为(19.7±9.3)min,睡眠剥夺后为(5.6±7.3)min(P<0.05);非快速眼运动(NREM)中的第1阶段睡眠减少,其中睡眠剥夺前为(9.2±1.9)%,睡眠剥夺后为(4.0±1.4)%(P<0.05);第4阶段睡眠增多,其中睡眠剥夺前为(10.3±3.7)%,睡眠剥夺后为(26.2±4.3)%(P<0.01).结论睡眠剥夺后再睡眠,正常男性通过其NREM睡眠阶段中S4的比例作为补偿,睡眠剥夺可影响正常人的脑电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认知作业状态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方法 应用日本光电1518K脑电图和地形图系统,以及关联维数(D2)、点关联维数(PD2)方法对3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6名正常成人在安静闭眼、安静睁眼、闭眼心算作业、睁眼记忆和数字划消5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组和精神分裂症组在睁闭眼测试中的D2和PD2均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和精神分裂症组心算和数字划消测试中的D2分别为(4.49±0.60) vs (3.14±0.75)和(5.01±0.71)vs (4.51±0.75)(P<0.05,P<0.01).正常组和精神分裂症组在心算、汉字记忆和数字划消测试中的PD2分别为(5.71±0.80)vs(4.14±0.83)、(6.39±0.89)vs(5.17±0.95)、(6.67±0.83)vs(4.95±0.81)(P<0.05,P<0.01).结论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分析脑电信号的新思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症认知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部分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方法以47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16~20岁)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职业高中学生41例为对照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P300测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暴力攻击行为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Ⅲ波幅显著降低(P<0.01),提示外周听觉刺激被过度过滤;P300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2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提示体感刺激皮层反应增强。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低下,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对体感刺激的感觉搜寻增强。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男性不良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神经心理学基础.方法:以88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68例职业高中生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血小板5-HT浓度和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促甲状腺素(TSH)、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测定,以及威斯康星卡...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的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对27例强迫症患者和33名正常成人进行了MMN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患者MMN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1±23)ms,强迫症组(208±25)ms,t=2.793,P<0.01),同时波幅降低(正常组(8.9±1.7)μV,强迫症组(5.4±1.9)μV,t=6.24, P<0.01).结论 被动事件相关电位MMN可反映强迫症患者自动加工过程.失匹配负波在评价强迫症脑功能失常上可能是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