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B(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BB,PDGF -BB)对破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1)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人破骨细胞 ;(2)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破骨细胞对PDGF -β 受体的表达 ;(3)在经过纯化的破骨细胞上清液中施加重组人基因PDGF -BB ,利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酸性磷酸酶 (AC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活性 ;(4)通过Leica图像分析仪观察在PDGF -BB作用下 ,破骨细胞所形成骨吸收陷窝的数目与面积。结果 (1)破骨细胞膜上有胶体金颗粒沉着 ;(2)破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ACP和TRAP活性随着PDGF -BB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分别从(1.85±0.13)u/L和(1.73±0.15)u/L(对照组 )增加至(2.86±0.15)u/L和(2.75±0.24)u/L(40μg/L组 ,P<0.01) ;(3)在PDGF -BB的作用下 ,破骨细胞所形成的骨吸收陷窝的面积从(435.08±237.50)μm2(对照组 )增高至(630.26±240.64)μm2 (40μg/L组 ,P<0.01) ,每个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数目亦从14.00±1.41增加为26.00±2.00(P<0.05或P<0.01)。结论PDGF -BB通过与PDGF -β受体结合 ,可直接促进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32.
患者 女 ,61岁。 3年前无意发现上腹壁正中有一肿块 ,大小无明显变化。因肿块增大 ,持续性疼痛 ,伴恶心、呕吐 1d入院。体查 :体温 37 5℃ ,脉搏 82次 /min ,血压1 61 /90mmHg。脐上白线处触及 3cm×3cm包块 ,质软 ,轻度压痛。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白细胞 1 4 4× 1 0 9/L ,中性粒细胞 0 82。腹部平片 :未见液平面及膈下游离气体。入院诊断 :上腹壁脂肪瘤并感染。经抗生素治疗 2d ,肿块处疼痛逐渐加重 ,且局部皮肤红肿 ,明显压痛。术前诊断 :白线疝嵌顿 ,即行手术治疗。术中见 :腹白线有一 1 5cm缺…  相似文献   
133.
心脏骤停是最危重的急症 ,大多数为心室颤动 (室颤 )所致。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迅速电击除颤。我院 1997年 1月~ 1999年 3月应用心电监护除颤仪 ,超常规电击除颤联合大剂量肾上腺素 (E)成功抢救心脏聚停患者1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6~ 83岁 ,平均 (6 8.0 0± 8.96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11例 (下壁 6例 ,前壁 3例 ,广泛前壁 2例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急性左心衰 1例。均有心脏骤停临床表现 ,心电图证实均为室颤。1.2 方法 全部使用体外…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体外转染嗅鞘细胞(OECs)并能稳定表达目的 蛋白的最佳感染复数(MOI).方法 构建GDNF-lentivirus,体外转染293T细胞,获得高滴度的慢病毒浓缩液,测定病毒滴度达2×108 TU/ml.不同MOI的情况下,GDNF-lentivirus体外转染OECs,Western blot检测GDNF的表达.结果 相差显微镜明视野下动态观察转染后的OECs生长状态良好,荧光显微镜下见大量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转染成功的OECs.MOI=100时,OECs的转染率最高,约为75%,MOI=50时约为68%,MOI=10和MOI=1时分别为25%和13%,阴性对照组未见有绿色荧光表达.转染后第5天,收集OECs进行Western blot检测,MOI=100和MOI=50时GDNF表达最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I=10表达较少,而MOI=1表达最少,对照组无GDNF表达.结论 GDNF-lentivirus在体外既能高效转染OECs又不影响细胞活性,且转染后的OECs可以长期稳定表达GDNF的适宜MOI为50~100之间.  相似文献   
135.
张忠民  陈建庭  吴彬  鲁道海  金大地 《广东医学》2003,24(12):1299-1301
目的 获得大量和高纯度破骨细胞样细胞。方法 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亚型)患者骨髓中分离前体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共同培养,获得多核细胞;利用免疫电镜、免疫荧光、扫描电镜等技术鉴定多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多核细胞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细胞膜具有Vitronectin受体,能够形成骨吸收陷窝。结论 所获得的多核细胞是破骨细胞样细胞,PDGF-BB能够促进前体破骨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 LSD1)、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Transwell体外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株Lovo、SW620、HT-29、HCT-8、HCT-116和对照细胞( HEK293)的侵袭性,再利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LSD1、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在上述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细胞侵袭性的相关性。结果 SW620细胞中LSD1和N-钙黏蛋白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种结肠癌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 F=149.594,P<0.05;F=367.29,P<0.05),而E-钙黏蛋白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4种结肠癌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 F=51.23, P<0.05)。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SW620细胞的侵袭性明显高于其他4种结肠癌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F=300.15,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SD1、N-钙黏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性呈正相关, 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性呈负相关。结论 LSD1、N钙黏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的侵袭性呈负相关,三者可能在结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 6例,L3/4~L4/5 27例,L4/5~L5/S1 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 5例,L3/4~L4/5 30例,L4/5~L5/S1 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 (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cm(4.5±1.1cm)、140~400ml (260±215ml)、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cm(14.2±2.4cm)、300~1200ml(420±437ml)、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相似文献   
138.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源自于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但约10%~15%的GISTs不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s,主要包括琥珀酸脱氢酶功能缺失型GISTs、BRAF突变型GISTs,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GISTs。GISTs相关的基因研究可以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就GISTs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源自于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但约10%~15%的GISTs不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s,主要包括琥珀酸脱氢酶功能缺失型GISTs、BRAF突变型GISTs,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GISTs。GISTs相关的基因研究可以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就GISTs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9.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40.
腰椎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手术并发症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恒涛  张忠民  金大地 《广东医学》2008,29(7):1149-1151
目的回顾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早、中期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87例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ulpos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9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结果术后早期27例出现明显腰痛,4例假体脱位经翻修手术,39例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移位情况,1例前方明显移位,但无明显症状。24~48个月随访时观察到软骨终板损伤46例,假体下沉38例,无椎间隙感染。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早期总体疗效良好,但中晚期并发症不容乐观,应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