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水平,为放射防护提供依据,以减少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危害。方法 选取1 072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放射组),以岗前职业健康体检拟从事放射工作的329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全血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放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放射组微核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0.00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及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性(P <0.001);不同工种间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核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工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核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年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与人群年龄呈正相关(P <0.001)。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微核...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放疗对直肠癌组织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确诊的直肠癌患者32例,均为手术前放疗患者,男18例,女14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病理分级高分化4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8例。Dukes分期A期3例;B期11例;C期18例。纤维结肠镜于放疗前后取直肠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直肠癌的Agnor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直肠癌中放疗后细胞核面积、Agnor数、Agnor面积分别是,10415.1±208.9、1.21±0.28、28.4±15.2,较放疗前321018.1±394.6、4.47±1.05、242.2±35.6明显缩小,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放疗对直肠癌的Agnor既明显降低其面积,又明显降低其数目,能控制直肠癌的增殖。  相似文献   
43.
新乡地区2005年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新乡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新乡市区5家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菌及耐药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475株临床分离菌革兰阳性球菌占504株(34.2%),革兰阴性杆菌占971株(65.8%);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为最常见临床分离菌.(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发生率分别占67.7%和81.8%,未见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3)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分别为38.8%、49.6%和9.1%.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最强.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敏感率分别为91.4%和80.0%.[结论]本地区细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宫腔声学造影对子宫腺肌病临床分型的应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对5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双氧水宫腔造影检查,术中行标本剖视,术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CD68、IL-6在子宫腺肌病结合带组织中的表达,以同期54例子宫肌瘤为对照。结果:(1)子宫腺肌病42例造影阳性中38例为弥漫型,4例为局限型,16例造影阴性均为局限型,术中剖视标本见造影阳性者异位病灶与在位内膜有直接通道,造影阴性者无通道相连,可以依据宫腔造影下有无造影剂弥散将子宫腺肌症分为连续型及间断型。(2)巨噬细胞CD68、IL-6在子宫腺肌病结合带组织中的表达均数分别为25.02±3.21、10.62±2.49,均高于其在子宫肌瘤结合带组织中的表达11.15±2.30、6.59±1.54(均P<0.001)。(3)巨噬细胞CD68、IL-6在连续型子宫腺肌病结合带组织中的表达均数分别为25.57±3.36、11.12±2.49,均高于其在间断型结合带组织中的表达23.56±2.28、9.31±2.02(均P<0.05)。结论 :可依据宫腔造影的方法将子宫腺肌病分型为连续型及间断型,CD68、IL-6可能参与了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在连续型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中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房间隔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现报告我院一例。患儿女性6岁,体重17kg。因活动后心慌一年余,于1986年6月12日入院。平时活动耐量较同龄儿稍差。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发育尚可,无杵  相似文献   
46.
患者王××,女,63岁,因右肩部肿物渐大伴疼痛1月入院。入院时全身情况尚好。骨科查体及相关检查:右肩增大变硬的三角肌,质硬,边界不清,无波动感,活动性差,局部皮温正常。右肩活动受限。实验检查: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重离子束照射对人淋巴细胞基因转录谱的改变。方法 人淋巴细胞Peng-EBV分别经0.1、0.5和2 Gy 56Fe17+12C6+重离子束照射后,提取各实验组细胞总RNA,利用Agilent人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转录谱的检测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分析。结果 Peng-EBV细胞系经56Fe17+12C6+重离子束照射后,0.1、0.5和2.0 Gy剂量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01、199和229个。3个剂量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4个,其中,GPSM1、TSPYL5、WFDC2、LAD1等基因在两种离子束各剂量组呈现特征性差异表达。0.1和0.5 Gy剂量组涉及主要基因功能包括细胞粘连、胞外基质构建等,参与的显著性Pathway通路分别为3和6条,主要为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2 Gy剂量组主要基因功能包括细胞黏连、Rho蛋白信号转导调节等,参与的显著性Pathway通路3条,主要为p53信号通路等。结论 56Fe17+12C6+重离子束可诱导人淋巴细胞基因转录谱的改变,且不同剂量重离子可诱发不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  相似文献   
48.
患者女,37岁。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3个月就诊。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少量出血,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前位,增大如孕50 d大小,无压痛,附件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宫颈外口闭,官颈后壁中部至子宫峡部见一43 mm×35 mm类圆形低回声(图1),内部回声均匀细密,边界清,凸向官颈管,致宫颈管弯曲变形,低回声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呈花环状,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图2),官腔内见不均匀高低混杂性包块,内未见血流信号(图3)。超声提示:宫颈后壁实质性占位病变,宫颈肿瘤可能性大:宫腔内积血块。诊刮示:腺癌,部分细胞胞浆透明,不排除宫颈管来源。患者行子宫全切根治术,病理提示:官颈管腺癌2级,部分为透明细胞,侵犯官颈管壁深层,并见脉管内癌栓,阴道壁未见癌累及,一侧官旁见癌组织,盆腔淋巴结(3/19)见癌转移,大网膜淋巴结1枚见癌转移。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分析青春期肥胖儿颈总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变化与BMI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40名肥胖青少年、37名超重青少年和42名正常体重青少年颈总、足背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分析法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的BMI、颈总及足背动脉IMT、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足背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肥胖、超重组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肥胖超重组青少年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颈总、足背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肥胖程度有关,提示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对122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35周起采用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的厚度及结构(其中下段厚度≥3 mm 67例,<3 mm 55例);下段厚度≥3 mm孕妇中32例进行阴道试产;<3 mm适时行再次剖宫产术,于再次剖宫产术中对子宫下段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无瘢痕子宫孕妇(P<0.05);(2)高频超声显示子宫下段呈“鼠尾状”及“截断状”的病例,子宫不全破裂和瘢痕愈合不良的比例较“均匀一致”组高(χ2=27.99,P〈0.05);(3)瘢痕子宫下段厚度≥3 mm且超声呈“均匀一致”孕妇阴道试产率为47.76%,试产成功率为81.2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瘢痕子宫下段肌层状态,为临床判断是否可以经阴道试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