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30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血运受到破坏,且骨折块解剖复位较困难,内固定不够坚强,导致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发生率高于单纯线性骨折。 目的:检验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效果。 方法:选择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1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治疗。试验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18-70岁,闭合骨折57例,开放骨折21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入含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修复。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8-71岁,闭合骨折49例,开放骨折18例,仅用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7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24个月,骨折不愈合率为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周围,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52.
背景:对于同种异体骨移植后排斥反应引起的伤口持续渗液,采用传统换药方式处理存在频繁换药、不能完全封闭伤口等问题。 目的:对比传统换药与负压封闭引流处理同种异体骨移植后排斥反应引起伤口渗液的效果。 方法:选择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引起的伤口渗液患者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治疗,试验组27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18例按传统换药处理。对比两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及伤口感染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平均换药次数为1.22次,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6.26 d,伤口感染率为4%;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为9.78次,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1.06 d,伤口感染率为28%。两组间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及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引起的伤口渗液,可减少换药次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3.
54.
55.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57.
对小儿脑性瘫痪如何正确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骨科领域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如何筛选适宜病例,选择有效术式,使之在原有的病理基础上矫正畸形、改善姿势及步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接受职业训练,并对一些常用术式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8.
吉林省东南部虻类区系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吉林省东南部地区虻类,共采得52种,隶属5属2亚科,其中省首次记录14种,Chrysops属8种、Atylotus属8种、Haematopota属7种,Hybomitra属19种、Tabanus属10种。我省曾零星记载47种中,未采到9种,我省如今已知虻类共有61种。吉林省东南部Hybimitra属、Tabanus属较多,两属占全区虻类的约60%。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建立激波管对C57BL/6小鼠侧卧身位爆炸冲击实验模型,探究24 h内冲击波对C57BL/6小鼠心、肺、脑组织中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力学损伤变化规律,明确组织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对爆炸冲击的力学生物学响应.方法 使用激波管对C57BL/6小鼠加载冲击损伤.首先在冲击后的不同时间点测量小鼠体质量变化,并在麻醉后解剖取心脏、肺以及全脑组织样本.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测结构损伤;采用TUNEL染色方法标记并统计各组织中死亡细胞比例,使用anti-CD11b、anti-F4/80和anti-Iba1抗体对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或小胶质细胞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分析冲击加载后机体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力学生物学响应变化规律.结果 激波管对小鼠侧身位加载超压179 kPa冲击波,小鼠致死率为3.3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在加载冲击后24 h内体质量显著下降;病理切片显示冲击后肺组织血管破裂,并伴随肺泡蛋白质沉积症、肺大疱等病症;荧光染色表明,肺组织在24 h内巨噬细胞大量被募集活化,清理死亡细胞比例在24 h回弹到正常水平;心脏对冲击具有较强耐受性,大血管附近出现巨噬细胞的大量聚集活化;脑部由于冲击姿态影响表现出小胶质细胞单侧聚集现象,主要为灰白质交界处出现长时间的炎症和较高死亡细胞比例.结论 建立了小鼠侧卧身位爆炸冲击模型,在24 h内,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在受到冲击作用后可以迅速募集至损伤部位,介导强烈的免疫应激,并可能参与免疫反应,引发二次长期炎症损伤.研究结果为原发性冲击损伤的伤情评价提供量效关系和组织损伤差异性等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0.
经鼻蝶窦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垂体微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垂体微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此方法治疗垂体微腺瘤7例,观察术前后的泌乳素(PRL)和生长激素(GH)的变化。结果:3例PRL腺瘤术后PRL降至20ng/ml以下,2例GH腺瘤GH由平均术前41.3ng/ml降至3.5ng/ml。结论:该方法治疗垂体微腺瘤与传统的经蝶显微手术、伽玛刀、X刀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效果满意的优点。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经鼻蝶窦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垂体微腺瘤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