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因颈椎椎弓根结构复杂以及形态变异大,术中个性化置钉需要简便、可靠的监测方法。目的:通过放射影像学观察描述下颈椎椎弓根在X射线片上的影像特点,为在下颈椎椎弓根内安全置钉提供帮助,以减少并发症。方法:制备10新鲜颈椎骨标本,以细钢丝缠绑在下颈椎椎弓根狭窄部,摄颈椎正、侧、斜位片,观察下颈椎椎弓根形态在不同投照位置中的变化。结果与结论:X射线片中下颈椎椎弓根的正位片影像是椎体两侧倾斜的管状结构,椎弓根椭圆形截面的长轴向内倾斜。侧位片上椎弓根未被直接显示,仅为重叠在椎体后上壁的高密度影。斜位片清楚的显示了椎弓根狭窄部的4个侧壁及其截面形状。提示颈椎正、斜位片的椎弓根影像可以较好地反映下颈椎椎弓根的形态,对了解椎弓根个性化的特点及置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63.
后纵韧带骨化 (ossificationofpos 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好发于 5 0~ 6 0岁的人群 ,发病率占颈椎疾患的 0 2 %~ 4%。OPLL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在脊柱纵韧带内有异位骨形成。②骨化及韧带组织增生 ,细胞增殖并存。③在韧带骨化之前 ,纤维软骨细胞增殖钙化 ,随后血管长入 ,组织吸收。④韧带的骨化发生在一个特殊的部位 ,通常与老年性骨质增生 (Forestiers病 )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伴发。⑤日本人发病率高〔1〕。国内外文献对OPLL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 相似文献
64.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对10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行总结,其中采用Cloward环锯法手术20例,采用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62例,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27例.前路手术同期均采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109例中95例获12~7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6个月,优良率81.1%,改善率3.7%~84%,平均73.4%,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后路各种术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恒磁场辐射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水平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5-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②经贴壁筛选法筛选,对生长良好的第3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恒磁场辐射(强度分别为0.05,0.1,0.5和1.0mT),连续刺激5d,8h/d。③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0.05mT组细胞增殖显著高于对照组(0.198±0.011,0.162±0.007,P<0.05);细胞周期静止期/DNA合成前期比例显著降低(66.3±0.1,75.8±0.3,P<0.05);DNA合成期和DNA合成后期/分裂期比例显著增加(14.9±0.3比9.1±0.1,18.8±0.2比15.1±0.1,P<0.05)。②0.1mT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0.5mT组和1.0mT组细胞增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周期静止期/DNA合成前期比例显著增加,DNA合成期和DNA合成后期/分裂期比例显著降低(P<0.05)。④各组均未发现DNA倍体异常细胞。结论:恒磁场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磁感应强度有关,0.05mT的磁场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0.1mT的磁场对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影响,0.5mT和1.0mT的磁场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6.
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丰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阈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疫表型与分化潜能.方法:种植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FasGrow培养基培养,光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免疫表型:Gomori钙钴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钙结节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鉴定其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及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种植法容易从人脐带沃顿胶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16 d达70%~80%融合,传代后可维持未分化状态并稳定增殖;细胞倍增时间为2 d左右,体外增殖达20代以上:表面标记分析显示:CD44、CD105、CD133、MHC-1呈阳性,CD34、CD45呈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外成脂肪、成骨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7.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68.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69.
1996年3月我们对合肥市郊区23572人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现况调查。发现患病例3610人,患病率为15.30%,男、女分别为12.88%和17.56%;患病率经标化后为8.31%,男、女分别为6.10%和10.39%。男、女之比为1:1.7。同时对266例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活动少,营养缺乏,服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0.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疫表型与分化潜能。
方法:种植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FasGrow培养基培养,光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免疫表型;Gomori钙钴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钙结节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鉴定其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及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脂肪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种植法容易从人脐带沃顿胶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16 d达70%~80%融合,传代后可维持未分化状态并稳定增殖;细胞倍增时间为2 d左右,体外增殖达20代以上;表面标记分析显示:CD44、CD105、CD133、MHC-Ⅰ呈阳性,CD34、CD45呈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外成脂肪、成骨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