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45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14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对国家腧穴定位标准1990年版《经穴部位》(GB12346-90)和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进行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现代解剖学、古代文献记载及临床经验,从骨度分寸法和腧穴定位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对国家腧穴定位标准1990年版《经穴部位》(GB12346-90)和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中的不同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结论:国家腧穴定位标准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相较于1990年版《经穴部位》(GB12346-90)来说,进一步促进了针灸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国际化。  相似文献   
62.
朱安宁  张建斌  孙孝忠  孟宪军 《中国针灸》2012,32(11):1049-1053
查阅陈应龙先生的相关历史文献,考察其在厦门市中医院和厦门大学任教的经历,总结陈先生的针灸教育思想,发现具有如下特色:继承承门师承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立足闽南,推广海外,为澄江针灸学派在闽南地区和海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树立学生的医德观,以德为先,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针灸基本功,加强实践,强化技能;著书立说,授业解惑,使澄江针灸学术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63.
目前针药结合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古代文献研究还很局限;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但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实验研究还不够深入.应加强针药结合的理论研究,尤其要重视从古籍中挖掘前人的宝贵经验,临床运用应针对不同病种,总结针药结合的临床病谱,优化临床运用方案;深入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寻求针药结合的科学基础;总结针药结合的运用规律及作用原理,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科学地转化到临床运用中来.  相似文献   
64.
植物提取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提取物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白藜芦醇、蓖麻毒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冬凌草甲素、胡桃醌、槲皮素、苦参碱、去甲二氢愈创木酸等几种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体内外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包括诱导凋亡、细胞毒性作用、诱导再分化、抗肿瘤血管形成和抗侵袭转移等,呈多环节多靶位,部分植物提取物已用于临床前研究。植物提取物抗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其完整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
《AcupunctureAnesthesia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TripReportoftheAmerica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Study Group(针刺麻醉在中国:美国研究小组的考察报告)》(简称《报告》)是我国针刺麻醉史上第一份域外系统考察和评价报告,《报告》对外公布后,在国内并未引起很大的关注。在针刺麻醉拓展到围术期治疗的当下,通过回顾《报告》,可借鉴异域视角下对针刺麻醉的认知差异。《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对针刺麻醉手术的临床观察,对影响针刺麻醉疗效因素及相关机制的分析,中外对针刺麻醉的认知在研究方法和关注点上的差异。结合针刺麻醉65年的发展及《报告》的结论,本文简要叙述了针刺麻醉的发展、完善过程,历史对《报告》部分结论的验证和现代针刺麻醉仍有待完善的方面,对未来针刺麻醉、针灸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6.
李浩  周颖  李镇  朱莉  熊嘉玮  李玉堂  张建斌 《中医杂志》2018,(23):2034-2036
目的观察脐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神阙穴隔药饼灸,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 mg,每日3次。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全身症状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 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 3%(22/30)(P <0. 05)。治疗组复发率42. 9%(12/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18/20)(P <0. 05);两组治疗后全身症状、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5)。治疗组治疗后全身症状、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脐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疗效优于匹维溴铵片,可以改善患者情志因素,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不同温度艾灸"足三里"的响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大鼠40只,以41、45、49℃分别艾灸干预"足三里",用玻璃微电极探查L4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并进行细胞外记录;以辣椒素溶剂、辣椒素溶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筛选出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敏感性神经元,观察并比较脊髓背角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3个温度艾灸的响应及其差异。结果 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3组温度均有响应。从响应的神经元性质看,45、49℃艾灸主要表现为兴奋,41℃艾灸兴奋和抑制的神经元数目相当;从响应的神经元特征看,不同温度对应特定放电频率的神经元:41℃为(8.26±2.14)spikes/s、45℃为(4.69±2.61)spikes/s、49℃为(10.66±5.97)spikes/s;从影响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看,41℃艾灸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45、49℃艾灸干预后放电频率明显加快(P0.01)。结论脊髓背角TRPV1敏感性神经元对41、45、49℃3组温度均有响应,响应的特征、性质和强弱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68.
本文梳理了历版《针灸学》教材中毫针行针法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原因和演变对临床的影响,提出了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毫针行针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特色,发现其演变主要体现在行针法的定义和种类等方面,演变原因与行针内涵在历史上未得到明确,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针灸学术和临床应用发展变化,与针灸名家和编写者学术思想以及教材内容设置需要等有关。其演变反映了针刺操作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关注点的变动,促进了针刺临床操作规范化的实施。毫针行针法将愈加强调手法量化、贴合临床需要、重视押手等。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p5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CBMdisc,CMCC,CNKI,Medline,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并收集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及硕、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有关p5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的文献.确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应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 5.1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病例组及对照组p53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值)为效应指标,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发表偏倚用漏斗图和Egger's线性回归检验来评估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携带杂合基因型(Arg/Pro)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野生纯合型(Arg/Arg)的1.12倍(OR=1.12,95%CI:1.01~1.25),携带突变纯合基因型(Pro/Pro)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野生纯合型(Arg/Arg)的1.43倍(OR=1.43,95%CI:1.15~1.78).结论 表明与野生纯合型(Arg/Arg)相比,携带杂合基因型(Arg/Pro)和突变纯合基因型(Pro/Pro)可显著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性.  相似文献   
70.
承淡安先生是近现代针灸学界最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剖析其著作对针灸学术内涵的界定及其逻辑关系,按时序系统呈现不同时期对针灸学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以针灸临床疗效为起点,参考西方医学模式,吸收日本近代针灸研究成果,回归传统针灸经典理论,承淡安先生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