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背景: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有可能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 目的:分析乙肝相关肝移植患者后不同浓度他克莫司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 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者23例,根据移植后12周清晨空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为高浓度组(≥ 10 μg/L) 9例和低浓度组(< 10 μg/L)14例,同时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 结果与结论: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含量与CD8+CD152+呈正相关,与CD8+CD28+呈负相关。高血药浓度他克莫司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 DNA高于低浓度组,其改变与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CD8+CD152+和CD8+CD28+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进行的34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取修肝过程注意保护变异的肝动脉,变异的肝动脉采用显微缝合技术与供受体腹腔动脉干的分支行端端吻合,术中根据变异动脉的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位置合适的腹腔动脉干的属支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 mm采用连续缝合;3 mm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情况,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结果 340例中出现肝动脉变异64例,其中左肝动脉变异33例,来源于胃左动脉20例、腹腔动脉干11例,腹主动脉2例;右肝动脉变异30例,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0例,腹主动脉1例;肝总动脉变异1例,来源于腹主动脉。误扎变异左肝动脉2例,术后出现左肝管缺血坏死2例。结论供肝肝动脉变异率高,取修肝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异肝动脉的保护,选择供受体合适的腹腔动脉干分支与变异肝动脉吻合是处理肝动脉变异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4.
胡宁  江艺  张小进 《腹部外科》2011,24(5):282-283
目的 探讨纱布填塞法用于腹部手术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15例腹部手术中大出血病人采用纱布填塞法.其中腹膜后肿瘤1例,创伤性肝破裂2例,肝癌行肝右三叶切除肝创面渗血1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食管旁、脾窝渗血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移植术中肾上腺区域、肝裸区腔静脉旁后腹膜创面广泛渗血8例.结果 15例术后腹腔...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至2007年3月行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107例,单因素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些因素与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0.8%。术前Neld评分≥25分(P=0.041),术中输液总量〉10L(P=0.026),输血液制品总量〉4L(P=0.033)是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术后前3d至少有2d的液体平衡≤-300ml(P=0.021)是保护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前改善基础状况,术中控制输液量、减少输血液制品量,术后尽早实现液体出人量的负平衡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热休克蛋白B1对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线粒体在热休克蛋白 B1(HSPB1)抗氧化应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株 H9c2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培养的稳定高表达 HSPB1 H9c2(HSPB1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的 H9c2(对照细胞)为模型,0~1000/μmol/L H_2O_2刺激2h,观察细胞形态学、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内源性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结果 (1)HSPB1高表达显著减轻 H_2O_2诱导的细胞形态学的损伤变化;(2)HSPB1高表达显著减轻 H_2O_2诱导的线粒体跨膜电位丧失:0、75、150、300、500、1000μmol/LH_2O_2刺激后,HSPB1和对照细胞的跨膜电位分别为10.0±0.11和7.01±0.26,9.11±0.17和6.05±0.19,7.69±0.28和5.14±0.28,6.95±0.13和4.66±0.11,6.61±0.20和1.85±0.35,6.60±0.05和1.19±0.01,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HSPB1和对照细胞在0、75、150、300、500、1000μmol/L H_2O_2诱导后,内源性 ROS 水平分别为5527±248和5964±387、6719±336和8528±411、6469+160和7795±136、7042±12和7591±203、6148±208和6911±136、5468±546和6822±371,除0 μmol/L 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B1高表达显著保护了大鼠心肌细胞因氧化应激诱导的形态学变化,这可能与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和抑制线粒体产生的 ROS 有关。  相似文献   
47.
肝移植术后胆漏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肝移植失败及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复杂,胆道重建一直是肝移植术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早在1976年就被Calne称之肝移植的致命性弱点(the heel of Achilles)。关于肝移植胆道重建中的“T”管和内支撑架留置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议。我们在肝移植工作中总结各环节的经验,并选择了多种引流方式,以探讨不同的引流方式对肝移植术后胆漏等并发症的影响。通过对50例肝移植不同胆道引流方式下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了胆道引流方式选择原则。同时提出了我们的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4月至2007年1月进行的140例尸体肝移植和2例活体肝移植的随访结果,分析肝动脉的重建技术及其对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所有供、受者肝动脉均采用显微技术端端吻合,术中根据供、受者动脉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的动脉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mm者采用连续缝合,〈3mm者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以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142例中未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17例,其中,吻合效果满意5例(5/86),一般12例(12/56)。结论影响肝动脉吻合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供者和受者肝动脉条件、术者的显微缝合技术及术后抗凝治疗,良好的肝动脉吻合在预防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提高肝移植生存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胃肠道穿孔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4年10月共完成的424例肝移植中7例移植术后出现胃肠道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3岁,中位年龄43岁。包括胃穿孔3例,空肠穿孔1例,横结肠穿孔3例。其中4例胃肠道穿孔病人肝移植前曾有过腹部手术史。3例胃穿孔中,2例行单纯局部冲洗引流,1例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夹闭;1例空肠穿孔行手术切除瘘肠管,空肠-空肠吻合;3例结肠穿孔中,1例单纯局部冲洗引流,2例先行回肠造瘘,3个月后1例行单纯回肠关瘘,1例行横结肠切除+结肠结肠吻合+回肠关瘘。本组所有病例均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加强抗感染等治疗。结果本组胃肠道穿孔发生率为1.6%(7/424),1例胃穿孔因未及时发现,在引流过程中出现腹腔感染、移植肝功能不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死亡率为14.3%(1/7);1例横结肠穿孔行回肠造瘘,3个月后行回肠关瘘后1周再次于原穿孔处出现结肠瘘,经局部冲洗引流2周后治愈。其余5例经过综合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目前已随访4~96个月。结论胃肠道穿孔是肝移植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治疗复杂,若发现不及时,容易因腹腔感染致移植失败。既往腹部手术史、术中医源性损伤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射频消融对肝脏锐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疗效。方法选用10只成年雄性健康比格犬,外科手术暴露肝脏后用手术刀片致肝左叶刺伤,致伤后海水桶浸泡5min。打捞出水后用射频消融技术进行肝脏止血。记录实验犬生存时间、存活率、术前和海水浸泡后肛温,检测术前、术后3、7、14d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犬均存活至术后14d,存活率100%。经海水浸泡后肛温显著下降(P<0.001)。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术后第3天较术前显著升高[(27.88±8.94)×1012/L vs.(11.94±3.58)×1012/L(P<0.001)];术后第7天较第3天下降[(24.24±5.67)×1012/L vs.(27.88±8.94)×1012/L(P=0.181)];术后第14天下降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9±4.23)×1012/L vs.(11.94±3.58)×1012/L(P=0.328)]。血小板:术后第3天较术前显著下降[(179.00±60.30)×1012/L vs.(240.00±80.49)×1012/L(P=0.025)];术后第7天[(258.40±44.94)×1012/L]显著上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白蛋白浓度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谷丙转氨酶:术后第3天显著高于术前[(153.86±28.18)U/L vs.(20.54±2.51)U/L(P<0.001)];术后第7天较第3天下降[(57.19±11.73)U/L vs.(153.86±28.18)U/L(P<0.001)];术后第14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谷草转氨酶:术后第3天显著高于术前[(57.82±10.85)U/L vs.(33.05±4.87)U/L(P<0.001)];术后第7天[(38.20±10.88)U/L]显著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肝脏锐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犬动物模型,初步证明了射频消融止血对此类创伤具有较好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濒海战创伤的致伤特点及临床救治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