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临床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静脉依达拉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变异性心绞痛(VAP)诱发ST段抬高型电交替的动态心电图(DCG)分析。方法选择16例VAP在DCG中发生ST段损伤性抬高的患者,对伴有ST段电交替、室性心律失常的进行比较。结果16例ST段抬高中有4例出现ST段电交替,占25%。ST段抬高型电交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0%;不伴有ST段抬高型电交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6%。结论VAP诱发ST段抬高型电交替在DCG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建立斑马鱼侧线神经丘再生模型。方法 通过碱性磷酸酶催化底物氯化硝基四氮唑兰(NBT)及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BCIP)反应显色方法观察受精后2~5 d斑马鱼侧线神经丘的发育状态;运用新霉素或硫酸铜对受精后2~5 d斑马鱼侧线神经丘进行杀伤并用NBT/BCIP显色分析杀伤情况及再生情况。结果 斑马鱼侧线神经丘在受精后2 d出现,受精后2~4 d斑马鱼头部和躯干部位神经丘不断增加及长大;受精后2~3 d,斑马鱼侧线神经丘对新霉素或硫酸铜处理不敏感。受精后4 d,新霉素或硫酸铜可对斑马鱼头部及躯干部位神经丘进行杀伤,但新霉素杀伤效果较好;在神经丘杀伤后再生过程中,斑马鱼侧线神经丘经125μmol/L新霉素处理24 h后可完全恢复,但经250、500μmol/L新霉素处理后恢复所需时间较长;而25、50μmol/L硫酸铜处理后斑马鱼侧线神经丘的再生均较慢。结论 斑马鱼侧线神经丘再生模型在受精后4 d被成功构建,此时利用新霉素或硫酸铜可对神经丘进行有效杀伤,经125μmol/L新霉素杀伤后斑马鱼侧线神经丘可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44.
动态心电图在心脏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起搏器功能是否正常的判断是临床上一项重要工作。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由于描记时间短,对于一些间歇性、短阵性起搏器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记录下来,而动态心电图(DCG)可连续24h不间断监测,能更及时准确的捕捉起搏器功能异常和相关的心律失常,从而为调整起搏参数和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9例DCM者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并进行心律失常分析.结果 心律失常总发生率94%,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占52%),与左室扩大程度有关(P<0.05),房性心律失常23例(占50%),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5),束支传导阻滞16例(占35%),房室传导阻滞5例(占10.8%),交接性心律2例(占4%).结论 DCM的心律失常多样易变,且发生率高,其发生与左房扩大、左室扩大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全面评价术后放疗与术后化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 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全面收集术后放疗与术后化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交叉核对提取资料,采用 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篇 RCT(11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化疗辅助治疗相比,术后放疗并不能提高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RR =0.94,95%CI 为0.80~1.10,Z =0.77,P =0.440)、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RR =0.98,95%CI 为0.90~1.07,Z =0.52,P =0.610)和降低复发率(RR =1.06,95%CI 为0.91~1.24,Z =0.75,P =0.450),但可降低3~4级血小板减少症(RR =0.13,95%CI 为0.07~0.27, Z =5.62,P <0.00001)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R =0.01,95%CI 为0.00~0.03,Z =8.27,P <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与术后放疗相比,术后化疗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晚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RR =0.79,95%CI 为0.68~0.91,Z =3.15,P =0.002)和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RR =0.82,95%CI 为0.69~0.97,Z =2.31,P =0.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与术后放疗相比,术后化疗可能会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其远期疗效尚待大样本高质量的 RCT 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血液净化技术用于治疗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51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是否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将其分为实验组(n=27)与对照组(n=24)(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呼吸机辅助通气率及治疗前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血Na+异常率,血K+异常率,动脉血PH值,HCO3-及血气分析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两组患儿的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及治疗前及治疗后5d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7%(11/27)vs.70.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治疗5d后,实验组患儿体温、心率均明显下降,疗效优于对照组[(37.13±0.71)℃vs.(37.94±1.34)℃,(121.63±21.16)次/min vs.(151.11±29.31)次/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Na+异常率下降[由64%(16/27)下降至20%(5/27)]较对照组[无改变,均为53.3%(8/24)]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实验组血清K+异常率下降[由48%(12/27)下降至28%(7/27)]较对照组[由40%(6/24)上升为60%(9/24)]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实验组患儿的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脉血PH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5d后WBC计数、血糖水平、ALT和动脉血HCO3-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改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儿童重症肺炎疗效较好,但是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1例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做好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护理.结果:本组51例均一次置管成功,无一例感染,导管留置时间1~10 d,所有患者呼吸困难及胸痛均在8 h内缓解.置管后发生导管堵塞2例,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后复通,导管脱落1例,给予重新置管.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感染少、痛苦轻,患者易接受,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抑癌基因PTEN及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娟  何勤 《医学综述》2009,15(9):1327-1330
与张力蛋白同源、在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它能特异性地使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PIP3)去磷酸化,拮抗三磷酸肌醇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也可通过灶性粘连激酶(FAK)途径和丝裂酶原蛋白激酶(MAPK)途径来调节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凋亡、黏附、迁移、侵袭等,从而抑制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PTEN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糖尿病足者101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1例;换药对照组50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3%,对照组为7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