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40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2篇 |
出版年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作者等根据Clark方法利用白金作血液内电极,维生素C及氢为指示剂诊断有左至右,右至左及瓣膜关闭不全的心脏病。此测定方法的依据是维生素C与氢均为强化学还原剂,当它们与阳电极接触即氧化释放出电子,电子增多后电位改变,因此在电流计中即可记录出曲线的变化。(根据这一原理如果在不同部位将指示剂导入血循环内,同时将白金电极放在相应的动脉或静脉系统内,就可以记录出稀释曲线。) 自1963年初以来作者等进行了10次动物实验,研究白金电极的性能,电极建接与记录的方法,指示剂的剂量或导入血流的方式等,取得成熟的经验后乃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3.
非卧床连续腹膜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疗效持续、稳定,操作简便,可在家庭施行透析,特别适合于尿毒症患者伴有心包炎、严重贫血、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老年病例和不宜血液透析者。除肯定疗效外,本疗法对尿毒症患者体内各种代谢可能发生的潜在性不良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腹腔感染是最常见的和影响透析效果的并发症,强调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例肾衰尿毒症病人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头孢噻甲羧肟的血药浓度。2g 单剂量静脉给药后,经4h 的血液透析,血药浓度由134.4±34.5μg/ml 降至43.2±7.3μg/ml,平均下降67.0±5.1%。透析半衰期为5.0±2.2h,透析清除率为3.8±1.1L·h~(-1),分布容积为24±5L。结果表明,通过血液透析可清除病人体内的头孢噻甲羧肟。 相似文献
105.
作者等报导一例经尸检证实为肺动脉大分支血栓形成的病例。患者男性,45岁,石粉厂工人,于1961年11月27日入院。既往有多年咳嗽、咳血史,1954年因支气管扩张症作左肺下叶和舌叶切除,1958年起劳累后气急,入院前一天气急加重、胸闷并晕厥几分钟。入院时患者处于休克状态,经抢救后休克纠正,气急减轻。两周后,突然气急加重并出现胸闷、紫绀,心率200次,律齐,血压测不出,于第二天死亡。尸检发现左肺大动脉及其分支中有新鲜的血栓形成并将整个管腔阻塞,受累的肺动脉管壁内膜明显增厚,且有黄白色小斑块隆起。作者等指出:肺大动脉血栓形成较少见,临床诊断也很困难,但作为慢性心肺或其他疾患促使病情恶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分析我院1963年1月至1964年6月收治的188例各种病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着重討論有关治疗問題。一、病因:188例中最常見的病因(表1)为风湿性心脏病,其次为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相似文献
107.
108.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20例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二代ELISA法检测血抗-HCV;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透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和血制品史和量,合并HBV感染,肾脏移植史、CAPD史,ALT异常史,肝炎史、结核史以及医院感染史等。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透析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血制品史和量、肾移植史、医院感染史,ALT增高中显著性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HCV感染的原因为输血和医源性传播。结论 结果提示订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减少输血和隔离抗-HCV阳性患者,对控制HCV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9.
探讨肾缺血再灌流损伤修复过程中颌下腺、胰腺、肾脏产生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大鼠右肾切除、左肾缺血60min继之再灌流不同时间模型,观察颌下腺切除后对肾功能和形态恢复的影响。用免疫组化和WestermBlot方法观察肾缺血再灌流损伤修复过程中肾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胰腺、颌下腺、肾脏和血清EGF以及肾组织EGF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结果颌下腺切除后,损伤后的肾功能和肾组织形态结构恢复到正常的时间明显延长。PCNA免疫组化显示,60min肾缺血再灌流24h出现再生,再灌流3d再生修复达到高峰,再灌流7d基本消失。与此相对应,颌下腺、胰腺在再灌流1、3d时EGF表达明显增强,血清EGF含量增多,肾组织EGFR表达明显增强;再灌流7d时,颌下腺、胰腺EGF表达、血清EGF含量及肾组织EGFR表达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颌下腺、胰腺所产生的EGF在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的修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GF可能通过EGFR介导机制促进损伤肾小管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0.
慢性肾衰大鼠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腺体钙敏感受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慢性肾衰 (CRF)继发性甲旁亢 (2°HPT)大鼠发病时及 1,2 5 (OH) 2 D3 治疗时甲状旁腺钙敏感受体 (PCaR)mRNA含量变化。采用肾大部分切除大鼠 2°HPT模型 ,动物分为CRF组 ,治疗组 ,假手术组。治疗组予以 1,2 5(OH) 2 D3(2 5pmol d× 10腹腔注射 ) ,31d后测定生化指标及PCaRmRNA含量 ,后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半定量法。(1)CRF组大鼠较假手术组血肌酐 (SCr) (6 9 30± 11 2 0vs 2 1 15± 8 2 0 μmol L ,P <0 0 5 )及甲状旁腺素 (PTH) (2 5 6± 72vs 41± 7pg mL ,P <0 0 5 )明显上升 ,治疗组PTH较CRF组明显下降 (112± 47vs 2 5 6± 72pg mL ,P <0 0 5 )。(2 )CRF组大鼠PCaRmRNA与假手术组含量无明显差异 (1 10 0± 0 15 3vs 1 0 74± 0 119) ,治疗组PCaRmRNA与CRF组含量无明显差异 (1 131± 0 10 8vs1 0 74± 0 119)。本实验 2°HPT模型PCaR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1,2 5 (OH) 2 D3治疗肾大部切除 2°HPT大鼠对PCaRmRNA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