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14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HS-SPME-GC-MS分析2种木兰属植物的 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磊  王金梅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2):1429-1433
目的:分析比较望春玉兰和紫玉兰阴干花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望春玉兰和紫玉兰的挥发性成分,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望春玉兰和紫玉兰共鉴定出72个成分,其中25个成分是两者共有的,且含量相差不大,但两者含有的化合物类型有明显的区别。结论:望春玉兰和紫玉兰挥发性成分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乌檀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明新乌檀化学成分,寻找新药目标分子或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现代分离方法和1H-13CNMR、EI-MS等分析方法研究新乌檀(N.griffithii merr)化学成分.结果从新乌檀(N.griffithii merr)枝干部分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鉴定其中4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苯甲酰胺、苯丙烯酰胺、原儿茶酸、东莨菪亭内酯.结论以上4个化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无柄新乌檀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文艺  郝小江  李国红 《中药材》2002,25(12):875-877
从无柄新乌檀(Neonauclea sessilifolia)的枝干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分别为丹皮酚、3,4-二羟基苯甲酸、东莨菪内酯、葸醌大黄酚、5,7-二羟基2-甲基吡喃酮、β-谷甾醇,Δ5,22豆甾醇-β-D-葡萄糖甙,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药用植物绵毛酸模叶蓼的组织形态进行鉴别。方法:采集原植物,对该植物进行植物学及生药学的鉴定。结果:绵毛酸模叶蓼的生药学特征明显:其叶横切面具草酸钙簇晶层,主脉雏管柬分为四柬,粉末中有众多的草酸钙簇晶、非腺毛等特征。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绵毛酸模叶蓼的质量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贯叶连翘叶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从贯叶连翘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对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质量百分含量。结果:从贯叶连翘叶中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7.03%。结论:贯叶连翘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γ-衣兰油烯(12.70%)、α-姜黄烯(11.36%)、δ-荜澄茄烯(9.09%)、β-反-金合欢烯(6.9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黑莓(萨尼)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77.78%。结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庚醇(27.28%)、α,α,4-三甲基苯甲醇(11.27%)、1-(1-丁炔)环戊醇(8.6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4.94%)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大叶糙苏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冷浸法提取大叶糙苏中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成分。结果在大叶糙苏中分离鉴定了12种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80.45%。结论大叶糙苏脂溶性成分主要为醇类(33.37%)和酯类(25.0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革叶耳蕨、黑鳞耳蕨和三叉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3种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法)对3种蕨类根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3种耳蕨根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一致,有显著差异的成分是甾醇类化合物。结论3种耳蕨根均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伟  于海林  宋艳丽  康文艺 《中国药房》2011,(19):1790-179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海棠中山柰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urospher Star RP-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25mo·lL-1磷酸水溶液(60∶40),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70nm。结果:山柰酚、槲皮素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84~0.1288μg(r=0.9998)、0.008~0.064μg(r=0.9999);二者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2%(RSD=1.03%,n=6)、96.51%(RSD=1.32%,n=6)。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海棠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有柄石韦和绒毛石韦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HP-5MS石英弹性毛细管(30.0m×250μ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99.999%),流速为1.0mL.min-1,电离方式为EI源,电离能量为70eV。结果:首次从有柄石韦叶中鉴定出39种化合物,从绒毛石韦叶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有12种二者是相同的。结论:2种石韦属植物叶的挥发油成分有明显的相同点,但是二者的主要成分有着根本的区别。有柄石韦叶中的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和绒毛石韦叶中的石竹烯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