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内镜及X线透视下放置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癌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选取70例有明确行支架置入治疗的指证的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支架组35例在内镜直视下行支架置入治疗,X线支架组35例在X线透视下行支架置入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置入带膜支架54例次,不带膜支架16例次,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00%,支架膨胀良好,吞咽困难缓解,6例食管支气管瘘患者瘘口均闭合.胸痛、出血术后发生率100.00%,症状轻微,对症处理后在1周左右均缓解.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8.97个月,患者置入支架后平均存活时间10.49个月,内镜支架组有1例(2.86%)发生支架移位,1例(2.86%)再狭窄,X线支架组有2例(5.71%)发生支架移位,3例(8.57%)再狭窄,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再狭窄率及支架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及X线透视下置入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癌均能有效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两种方法均能准确定位并且放置支架,内镜下放置操作相对简单,但狭窄程度较重时相对痛苦较大,可考虑X线透视下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可能与食管癌患者食管癌家族史相关的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林州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食管癌患者28例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食管癌患者38例血清样本,经Clinprot磁珠纯化、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建立相应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应用ClinProTools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血清蛋白表达谱。比较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的食管癌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筛选出可能与食管癌家族史相关的差异蛋白。每组样品采用sigma血清进行批间重复性检测。结果平均CV值为0.232;在相对分子质量800~1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家族史阳性与阴性食管癌患者血清差异蛋白101个。选取组合分组能力最好的5个质荷比(M/Z)分别为5 248.24、5 905.05、2 023.12、2 953.07、4 467.16的蛋白峰建立模型并验证,显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血清差异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食管癌家族史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分析,采用GA(遗传算法)模型算法选取差异蛋白,识别率为82.62%;准确性为家族史阳性组69.23%,家族史阴性组96%;预测能力为61.89%;采用SNN(遗传算法)选取差异蛋白,食管癌家族史阳性组及阴性组识别率和准确性均为100%,预测能力为53.25%。结论应用ClinProt系统未检测到与食管癌家族史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推测食管发生癌变后所产生的反应蛋白可能与食管癌家族史无明显相关性。要寻找食管癌发生及家族聚集的原因,还需要对更多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检测以及大样本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常廷民  李秀敏  张利利  靳玉红 《江苏医药》2013,39(12):1457-1458
目的 探讨经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ESD治疗的247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生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53处病变,中位大小3.18cm、手术操作时间63.28 min.术后17例(17处)病变发生出血,出血发生率6.88%.其中,术后24 h内发生者10例,l周内发生5例,1周后发生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病变大小和手术操作时间是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大小是引起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胃黏膜病变大小是导致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要密切注意病变较大的患者有术后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简易智能测试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ERP-P300)对轻微肝性脑病(MHE)的诊断.方法:选择416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35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和55~64岁组,全部接受简易智能测试和ERP-P300检测,建立与年龄相关的正常人群均值及标准差,以均数±2标准差作为MHE的诊断标准,用于检测312名肝硬化患者,随访1年、2年后2种诊断方法的肝性脑病发病率.结果:416名健康志愿者的数字连接试验(NCT-A)在<35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和55~64岁组分别为(24.9±4.8) s、( 31.8±6.7) s、(39.2±6.9) s、(48.9±6.7) s,数码-符号试验(DST)分数分别为49.7±4.8、45.2±4.7、38.3±4.7、35.8±4.5.312名肝硬化患者以此为标准,通过简易智能测试和ERP-P300诊断的MHE分别为46.2%(144/312)、63.5%(198/312),随访1年和2年后通过简易智能测试MHE的发病率为91.0%(131/144)和96.5%(139/144),通过ERP-P300检测MHE的发病率为92.9%(184/198)和96.4%(191/198).结论:简易智能测试和ERP-P300均可用于MHE的诊断并可判断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RBD(内镜下逆行胆道内引流术)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对20例由6种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逆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全部获成功。结果:18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余2例下降了约50%。结论:ERBD能明显减轻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黄疸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12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三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43例,给予阿米替林12.5 mg,每晚睡前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0.5 g,每日3次;单用阿米替林组39例,口服阿米替林12.5 mg,每晚睡前服用;单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组41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0.5,每日3次。治疗4周后三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5%,单用阿米替林组总有效率71.79%,单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组总有效率67.4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阿米替林组总有效率与单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简明、经济,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处理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联合实验分为:对照组(未加药)、二甲双胍组(加入浓度为10 mmol/L二甲双胍)、塞来昔布组(加入浓度为100μmol/L塞来昔布)和联合组(加入浓度为10 mmol/L二甲双胍和100μmol/L塞来昔布),药物作用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变化和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PCNA、Cyclin D1、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均能够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各加药组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单药处理组(P0.05)。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均可使SGC-7901细胞在G_0/G_1期所占百分比增加,S期百分比减少(P0.05),但二甲双胍对G_2期细胞无明显影响(P0.05),而塞来昔布可使G_2期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P0.05);两药联用可增强单药处理组对G_0/G_1期的阻滞(P0.05)。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单药处理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药处理组(P0.05)。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均能使SGC-7901细胞中PCNA、Cyclin D1和Bcl-2表达降低,而Bax表达升高(P0.05);联合用药后,细胞中PCNA、Cyclin D1、Bax和Bcl-2的表达变化明显高于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的单药作用(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作用可协同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Cyclin D1、Bcl-2和上调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Th17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功能状态,探讨其在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肠癌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3、TGF-β1和IL-6的水平。结果结肠癌患者外周血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及各相关的细胞因子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结肠癌组外周血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及各相关的细胞因子较早期结肠癌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化失衡与结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结肠癌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B超监测联合十二指肠镜行胆总管取石术的疗效。方法60例经B超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B超监测联合十二指肠镜行胆总管取石术,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腹部B超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胆总管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肝功能均明显改善,并发症少且轻微,4周后复查腹部B超,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结论对于经B超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B超监测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