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1.
目的 建立一种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方法。方法 选择近期资料收集齐全的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可能与疗效有关的26个临床指标,建立数据库,采用多变量资料统计方法,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AS6.12版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有五项临床指标被证实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Hunt-Hess分级、载瘤动脉是否闭塞、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昏迷史、是否出现血管痉挛。并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建立相应的概率方程。经回代检验总正确率72.58%。结论 该多因素分析方法可用于对颅内动脉瘤病人栓塞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1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被证实出血来源于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供血动脉特点,选择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或以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果 11例栓塞后的动脉瘤均消失,未发生再出血,以弹簧圈栓塞的7例术后未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以生物胶栓塞的4例有2例术后发生栓塞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首选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也可用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静脉畸形可择期再处理.  相似文献   
63.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评价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组 :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内注射HBIG 4 0 0IU直至临产 ;对照组 :孕妇不注射HBIG。两组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及 15d时肌内注射HBIG ,满月、2月和 7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标志。 10 4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 10 5例新生儿完成随访满 1年。结果  5 1例新生儿系HBIG组母亲所生 ,宫内感染率为 5 .9% ,达 1岁时HBV慢性感染率为 5 .9% ,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的有效保护率达 94 .1% ;5 4例对照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8.5 % ,随访至 1岁龄的HBV慢性感染率为 16 .7% ,抗体有效保护率是 83.3%。宫内感染率之比 χ2 =3.86 ,P <0 .0 5。结论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 ,其有效保护率达到 94 % ,能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获得目前最大限度的提高对HBsAg、HBc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前、后循环缺血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支架在前、后循环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及椎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临床介入医生提供实用的建议,不断提高临床操作水平,降低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方法 对18例经临床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或椎动脉夹层的患者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出血性事件、缺血性事件、临床症状与支架内再狭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100%,无技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6至12个月临床或头颅磁共振随访无再次缺血性事件发生;临床症状消失者16例,症状改善者2例;术后24h内并发脑出血1例;支架内再狭窄者1例,但无临床阳性症状。结论 对经过严格选择的临床患者,Wingspan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安全有效的,而其较强的支撑力,有利于减少后期支架内再狭窄,促进夹层的解剖愈合及消除残余狭窄,对预防脑卒中再发及夹层血管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兔后循环血液动力性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非治疗模型组、GM-CSF治疗模型组、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每组8只。模型组均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采用超选择脑血管造影及染色乳胶灌注法检测盗血及血管管径、血管密度及后分水岭区面积。结果GM-CSF治疗模型组颅内前循环动脉管径较非治疗模型组明显增粗(P<0.01),侧支血管密度明显增加。非治疗模型组颅内前循环动脉管径及侧支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MCSF对兔后循环血液动力性脑缺血后侧支动脉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来自2个中心的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2例老年患者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所有患者局麻后,以Seldl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按常规给予全身肝素化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使ACT控制在250-300s之间。结果 72例患者中,DSA检出脑供血不足19例,脑梗死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总检出率为76.4%。其中61例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显示血管狭窄15例(24.6%),DSA46例(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DSA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和眩晕为首发症状患者的病因,有利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7.
<正>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虽在临床上少见,但却是年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动脉夹层(dissection)指各种原因致使血液通过破损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层的病变。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类:一类在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另一类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剥离,可形成夹层动脉瘤。脑供血动脉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两者的颅外段均可在没有明显锐  相似文献   
68.
患者男,53岁,有长期高血压及吸烟史,因“发作性眩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h”于2004年6月1日入院。症状持续2h左右逐渐缓解。入院体格检查:双眼向右注视时,有短暂水平辰颤,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行头部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BA显示右侧椎动脉显膨不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6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 ,急诊期使用支架术中、术后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 ,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以 1枚支架覆盖 2枚动脉瘤并同时栓塞 2例 ;以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 1例 ,急诊常规栓塞时瘤颈残留 ,择期再以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瘤颈 1例 ;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 3年复发 ,再以支架辅助栓塞 1例 ;急诊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 4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 3d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 5d抗凝治疗。术后 3~ 6个月复查 4例。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 ,无手术并发症 ;除 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 ,其他均致密栓塞 ;复查 4例中 ,除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 ,其余 3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 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宽颈动脉瘤、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既使用Matrix也要求致密栓塞 ;使用支架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要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需要的外科手术处理存在矛盾 ;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情况下 ,急诊栓塞时使用支架的安全性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