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临床资料 我们中心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经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等筛查的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梗死的132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出的阳性率高达82.58%(109/132),脑梗死患者中有8例伴发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8岁。  相似文献   
32.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病变被攻克。相比于旋磨技术、药物球囊和可吸收支架的使用,穿刺部位的选择和无鞘技术的运用往往得不到大多数术者的重视,实际上,末梢桡动脉途径具有更小的术后出血及血管闭塞风险,无鞘技术减少股动脉的使用,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现就末梢桡动脉和无鞘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预防性给予"兔动脉粥硬化非梗死模型"GM-CSF治疗诱导颅内血管生成后,是否可以改善全脑血液循环状态,同时对其可能的调节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tr)、动脉粥样硬化组(AS)、生理盐水治疗组(NS)、GM-CSF治疗组(GM-CSF),每组10只,各组均进行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结扎手术。先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变化。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敏感区域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生长因子(PED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VHI检测显示,GM-CSF组较AS组及NS组颈动脉Vmin有所增快(P0.01),同时,GM-CSF组的Wv和Rv值较AS及NS组显著降低(P0.01)。AS和NS组的缺血敏感区域脑组织PEDF、VEGF蛋白的表达较ctr组均有所增加(P0.01);GM-CSF组PEDF表达较AS及NS组明显被抑制(P0.01),而GM-CSF组VEGF蛋白的表达则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预防性皮下注射GM-CSF,可以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非梗死模型颅内血管生成及侧枝循环的建立,进而改善全脑血液循环状态。另外,本研究发现,GM-CSF可能干预了血管平衡系统中关键因子PEDF及VEGF的表达。这可能是GM-CSF诱导颅内血管生成的重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IPH在脑缺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个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效应值(优势比,OR)和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31项研究被纳入此项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OR值变异很大。总体上,有症状组IPH发生率(46.6%)显著高于无症状组(36.0%),随机效应模型下OR值为2.25(95%CI:1.57~3.22,P<0.000 01)。但同质性分析提示,各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亚组分析发现,采用显微镜检方法定义IPH的研究、阳性结果、小样本研究、早期发表的研究(1995年之前),及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等的研究,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大样本、近期发表(1995年以后)、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方法定义IPH、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等的研究,未发现同侧脑缺血发生与IPH有相关性。此外,研究中定义和评价IPH的方法变异很大。IPH时程、大小、数目和位置等研究报道较少,且变异亦很大。有些研究未控制混淆因子和选择偏倚。结论尽管统计学结果提示,IPH参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但由于研究中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潜在发表偏倚,统计学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IPH在脑缺血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IPH在脑缺血发生中的机制,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设计严密、统一IPH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应用于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或治疗过程中,指导肝素抗凝和鱼精蛋白拮抗,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就我院2005年3月以来介入检查和治疗在ACT监测下应用肝素和鱼精蛋白作如下总结。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2005年3~6月对神经介入检查和治疗的1  相似文献   
36.
目的讨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球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术前、栓塞术中行3D-DSA检查,其中40例行3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在术中312-DSA指导下致密栓塞48例,术后无一例再破裂,40例经3D-DSA随访者被证实完全闭塞。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瘸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7.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和放射外科治疗前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和放射外科治疗前栓塞方法的特点和效果。方法:21例在术前或放射外科治疗前均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进行栓塞,其中2例先以真丝线段栓塞以减慢血流,再以NBCA栓塞。结果:7例拟行手术患和14例拟行放射外科治疗患栓塞后畸形血管团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手术前和放射外科治疗前行畸形血管团的栓塞,可明显提高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和放射外科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1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被证实出血来源于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供血动脉特点,选择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或以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果 11例栓塞后的动脉瘤均消失,未发生再出血,以弹簧圈栓塞的7例术后未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以生物胶栓塞的4例有2例术后发生栓塞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首选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也可用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静脉畸形可择期再处理.  相似文献   
39.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动脉瘤689枚,未破裂动脉瘤25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栓塞前后的影像学(包括头颅CT、TCD、DSA)和栓塞术后次日首次颅内压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早期再次破裂,占同期接受栓塞治疗患者的0.9%(6/689)。其中4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再次破裂患者中高颅压、高Fisher分级及循环时间延长者的比率远高于无再次破裂者。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1)栓塞不够致密;(2)栓塞当时显影的动脉瘤非真实大小。破裂后血管痉挛、颅高压、动脉瘤周围血肿等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瘤非真实显影的原因。栓塞术后早期复查DSA或进一步治疗可能会减少栓塞术后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的机会。  相似文献   
40.
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三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