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隐孢子虫和羊隐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羊隐孢子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本文对羊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长期高饱和脂肪酸饲养大鼠肝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和PPARα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降低肝脏胆固(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C组)、高脂组(HF组)和高脂加二甲双胍组(Met组,高脂喂养4个月,第5个月加用二甲双胍胃1个月),喂养共5个月,测定血清、肝脏组织中的TC和TG含量;分别应用实时PCR、Western印迹检测肝脏AMPKα 和PPARα 的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和活性水平;PPARα 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测定用ELISA法.结果 与C组比较,HF组大鼠肝脏AMPKα2和PPA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AMPKα 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降低(均P<0.05),PPARα蛋白表达及DNA结合活性分别降低 48.6%、21.6%(均P>0.05); 肝脏TC、TG含量(均P<0.05)和血TC、TG水平(均P<0.01)均显著增高.与HF组比较,Met组肝脏AMPKα2 mRNA和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增高(均P<0.05),PPARα蛋白表达增高56.5%(P>0.05),其DNA结合活性显著增高(P<0.05);肝脏TC、TG含量血TC、TG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二甲双胍降低长期高脂饲养所致的大鼠肝脏、血中TC、TG水平的增高,可能与其激活肝细胞AMPKα及PPARα有关.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生存素(Survivin)及抑癌基因P53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HCC患者中HBx、Survivin及P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HBx的表达率为46.6%(27/58)。HBx蛋白阳性的HCC组织和HBx蛋白阴性的HCC组织中Survivin、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19/27)、74.1%(20/27)和35.5%(11/31)、38.7%(12/3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x与Survivin、P53表达呈正相关(r=0.413 6、0.432 2,P〈0.05)。HBx染色的阳性率与AFP水平和分化程度相关;Survivin染色的阳性率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53染色的阳性率与门静脉癌栓和肿瘤直径相关。结论在HCC的发生过程中HBx蛋白可上调Survivin及P53蛋白的表达,促进H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构建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HMGB1克隆载体酶切分离HMGB1基因片段,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CITE EGFP,菌落PCR和酶谱分析鉴定重组载体。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人单核细胞系(U937),梯度G418筛选,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HMGB1的表达。结果菌落PCR和酶谱分析显示目的基因被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CITE EGFP HMGB1,转染U937细胞随培养基中G418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转染细胞中目的蛋白HMGB1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CITE EGFP HMGB1,并获得稳定表达人HMGB1的单核细胞系,为研究HMGB1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5.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抽动障碍,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强的手段,而祖国医学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针刺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临床上多有报道。本案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处方,以心、肝、脾为切入点,疗效显著,现将该验案介绍如下,以期为更多临床医生治疗本病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6.
垂体腺瘤增殖和凋亡指标与肿瘤侵袭性相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垂体腺瘤的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特性.探讨肿瘤侵袭性的相关因素和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垂体瘤固定标本行Ki-67单克隆抗体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新鲜垂体瘤标本进行DNA倍体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固定标本48例,侵袭性腺瘤28例,Ki-67高表达率为13/28,非侵袭组高表达率为6/20,两者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χ~2=5.486,P=0.019),高表达对侵袭性诊断的灵敏性为46.5%,阳性预测值为68.3%.新鲜垂体瘤标本33例,侵袭性腺瘤15例,非侵袭性18例,非侵袭组S期细胞比例为0.8%~12.2%,平均4.8%,侵袭组为3.9%~24.2%,平均13.0%,两者相比统计学差舁明显(t=3.745,P=0.001),高于13.0%侵袭性诊断的灵敏性为40%,阳性预测值为100%;凋亡细胞比例侵袭组5.1%~27.0%,平均12.5%,非侵袭组3.6%~30.3%,平均16.2%,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1.25,P=0.22).S/A(增殖凋亡细胞比值)侵袭组1.411,非侵袭组0.399,两者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t=4.62,P<0.01),S/A高于1.411侵袭性诊断的灵敏性为60%,阳性预测值为100%.结论侵袭性腺瘤和非侵袭性腺瘤有着不同比例的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高增殖状态对侵袭性的诊断灵敏性较低,增殖和凋亡细胞比例失衡对侵袭性则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7.
同种组织瓣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同种瓣具有优良的抗血栓、抗感染性能及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且移植技术日趋成熟 ,使用方便 ,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但同种瓣移植后远期易钙化毁损 ,再次移植率高。同种瓣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及探讨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 ,现就此问题作一综述。一、同种组织瓣的免疫原性在同种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移植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 ,其强度由供受体间的组织不相容性程度决定。决定人同种移植物与受体是否相容的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按编码产物的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分为 3类 :HL…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鱼精蛋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再灌注期的低血压效应及其机理。方法:连续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名,分别于体外循环直视手术中,鱼精蛋白给予前1min,给予后5min、30min,测定右心房血NO的含量。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有7名患儿发生低血压反应(MAP≥10mmhg),伴随NO2^-/NO3^-含量较给药前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鱼精蛋白参与心肌再灌注期低血压反应的发生,其机理可能与短暂性NO的大量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9.
动脉调转术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8月,60例病儿实施ASO,早年(2000.1—2003.5)42例,近期(2003.6—2004.8)18例;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49例、Taussig-Bing畸形7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cTGA)4例;年龄1—6个月15例、7~12个月14例、1-3岁6例、〉3岁6例,其中〉6月龄的TGA/VSD或TGA/PDA18例。行大动脉调转术,同期矫治合并畸形;ccTGA病儿先行心房转流术,后行ASO。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0例(16.7%),其中早年9例(21.4%)、近期1例(5.6%),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生存病儿随访0.5—56.0个月,心功能恢复良好,无死亡及并发症。结论ASO应用于TGA、Taussig-Bing畸形以及ccTGA能取得良好的手术结果。针对国内TGA/VSD或TGA/PDA病儿就诊较晚、年龄较大,肺动脉压力较高等特点,如心导管检查显示肺小动脉阻力不高,ASO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回顾总结近年来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78例患儿行动脉调转术,其中室间隔完整型[或含小的室间隔缺损(VSD)]大动脉转位(TGA),为室间隔完整型组30例;<6个月的VSD型TGA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简称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0例;>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VSD型TGA和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4例;矫正型TGA为矫正型TGA组4例。平均年龄(8.55±14.84)个月(2天~11岁)。合并主要畸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7例,肺动脉瓣轻~中度狭窄7例,肺动脉瓣重度狭窄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肺动脉瓣下隔膜1例,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镜面右位心1例。在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ml/(kg·min)]体外循环下完成动脉调转术,合并畸形者同期矫治。结果:全组病死率为14.1%(11/78)。其中室间隔完整型组、<6个月VSD型组、>6个月VSD型组和矫正型TGA组病死率分别是13.3%(4/30)、15.0%(3/20)、12.5%(3/24)、25.0%(1/4)。67例患者痊愈出院。平均随诊13.5±7.9(0.5~5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紫绀消失,活动量增加,发育正常,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调转术是解剖矫治TGA、TaussigBing畸形及矫正型TGA的首选术式。对年龄较大(>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复杂畸形同期矫治以及一期姑息术后的二期动脉调转术患儿,手术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