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应用重组人脑钠肽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52例和生理盐水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予以药物治疗及直接PCI术。治疗组:直接PCI术中及术后静脉应用rhBNP,先按1.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 min),后按0.01μg·kg~(-1)·min~(-1)静脉滴注(持续48 h);对照组:PCI术中及术后应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组在PCI术前检测血浆NT-proBNP。长期随访2.5~3年,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心功能及血浆NT-proBNP变化。结果随访2.5~3年,平均2.7年。治疗组完成随访48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血浆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71±89)pg/ml和(1644±106)pg/ml,t=0.275,P=0.04];治疗组SV、LVEF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2±4.2)ml和(50.1±6.7)ml,t=-1.870,P=0.03;(43.6±2.2)%和(48.6±2.4)%,t=-1.896,P=0.04],LVEDD低于对照组(t=0.246,P=0.04);治疗组再发心力衰竭住院2例(4.2%),低于对照组7例(17.5%)(P=0.04)。结论 AMI患者直接PCI术后早期应用rhBNP,长期随访观察可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2.
B超测定等三种方法估计胎儿体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B超和经腹部测定胎儿体重的方法 ,比较何种方法较准确。方法 :我们对 80例的足月孕妇进行胎儿体重估计。同一孕妇用三种方法进行胎儿体重估计。结果 :四个指标 B超法估计胎儿体重比另两种方法测定的误差率小 (P<0 .0 5 )。影响胎儿体重的因素有胎儿的头围 ,腹部的脂肪厚度 ,腿的长度和腿围 ,男女未见差异。且胎位也影响体重的估计。枕横位的体重误差率较枕前位和枕后位大 (P<0 .0 5 )。结论 :四个指标估计胎儿体重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33.
43例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高龄胃癌患者4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手术的切除率为8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9%,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积极拧制并发症,术后积极预防、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高龄胃癌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CHF患者14例,CHF 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f台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 μg/d, 皮下注射,连用5 d。第6日经美国 Baxter 公司生产的 CS3000PLUS 血细胞分离机,分离 PBSC 悬液57 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一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利用 OVER THE 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并将分离的 PBSC 经 OVER THE WIRE 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哀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唇麻木、抽搐、迷走神经反射性面色苍白、晕厥、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在自体 PBSC 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低血压等。结果:在 PBSC 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PBSC动员时不良反应占28.5%(4/14),骨痛占21.4%(3/14),发热占7.1(1/14);PBSC分离时的不良反应占28.5%(4/ 14),低钙性口唇麻木占21.4%(3/14),心绞痛发作占7.1%(1/14):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1.4%(3/14),频发室早占14.1%(2/14),血压下降占7.1%(1/14)。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犬模型后,冠脉及静脉应用rhBNP,观察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5只,置入PTCA球囊至左前降支(LAD)或左旋支(LCX),封堵90min;后球囊撤出完成AMI再灌注模型。成功制备12只AMI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rhBNP组和对照组。冠脉及静脉应用rhBNP或生理盐水60min。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血,检测血浆BNP、ET-1水平;病理检测凋亡心肌细胞含量。结果:对照组及rhBNP组实验犬AMI后90min冠脉血BN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1);对照组AMI后210min静脉血BN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及rhBNP组实验犬AMI后90min冠脉血ET-1水平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或P〈0.05);对照组AMI后210min静脉血ET-1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rhBNP组凋亡指数显著减小[(17.5±2.9)%与(24.5±3.6)%,P〈0.01]。结论:AMI再灌注后即刻冠脉及静脉应用rhBNP可影响缺血-再灌注细胞因子变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A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5d;B组予以G-CSF300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d,第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结果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3、4、5、6、7、8天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在用药后第3、5、6、7天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7、0.019、0.011、0.005),B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细胞数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峰型曲线,在动员后第5天,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呈正相关(r=0.659),与体重变化呈负相关(r=-0.536),与性别、年龄变化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行G-CSF300μg,每日2次组动员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300μg,每日1次组。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对44例AMI患者在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d;或分泌型GCSF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d,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6例(36.4%),骨痛6例(13.6%),低热3例(6.8%),皮疹、乏力、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加重各2例(4.5%),脾栓塞1例(2.3%)。结论GCSF动员过程中近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I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随访情况。方法 AMI患者7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续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反给予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2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5.2年(4.85.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5.2年,干细胞移植组完成随访30例,对照组28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急性左心衰住院6例(21.4%),高于移植组1例(3.3%)(P<0.05)。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0±8.2)%升高至(56.0±8.9)%(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由(1.219±0.190)下降至(1.111±0.108)(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由(63.8±24.9)ml减少至(53.1±24.6)ml(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显著性变化,由(134.2±36.7)ml降至(119.2±30.3)ml(P>0.05)。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5.2年LVEF、WMSI、EDV及ESV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皮下注射 ,连续 5d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0ml,采集后干细胞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 (球囊封堵所致 )、窦停或Ⅲ°AVB(球囊刺激支架近端引起严重的冠脉痉挛所致 )、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结果 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为 30例 ,其中PBSC动员  相似文献   
4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G 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收治的 4 5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 (8.4 2± 2 .5 9)× 10 9 L、(31.2 8± 8.34)× 10 9 L、(35 .2 4± 9.38)× 10 9 L、(37.0 3± 13.0 7)× 10 9 L、(35 .34± 14 .6 8)× 10 9 L、(2 0 .35± 9.2 2 )× 10 9 L ;CD34+ 量分别为 (14 .89± 11.4 6 )× 10 6 、(6 7.78± 5 0 .88)× 10 6 、(12 4 .79± 136 .13)× 10 6 、(2 0 8.92± 2 0 6 .97)× 10 6 、(2 0 6 .10± 184 .5 7)× 10 6 、(6 6 .6 3± 5 6 .5 6 )×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