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ay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8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CD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五天;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0),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r=-0.398).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赛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且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五天,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剂(分泌型与包涵体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骨髓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法一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惠尔血)300μg(包涵体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另一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μg(分泌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结果给G CSF前及给G CSF后第3、4、5、6天两组间外周血中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细胞数量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天;在包涵体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5天,但在分泌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细胞数量在3~4天内呈急剧升高趋势,但在第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显示分泌型G CSF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变化呈正相关(r=0.835),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AMI患者中应用两种不同G CSF动员剂,两组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AMI患者 4 5例 ,其中 6个月随访 13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心室颤动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术后 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功能及局部心肌节段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是否可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方法随机入选行直接PCI术的AMI患者102例,患者术中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碘普罗胺(商品名:优维显),术前检测血清肌酐、NT-pro BNP,术后24、48、72 h复查血清肌酐。结果两组共入选患者102例,共发生CIN为15例,发生率为14.7%。平均年龄(60±11)岁,男性74例、女性28例,其中吸烟65例(64%)。发生CIN与未发生CIN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发现:年龄,入院时KILLIP(Ⅱ-Ⅳ),慢性心衰病史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0.03,0.04。术前血清NT-pro BNP水平与CIN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T-pro BNP水平与CIN的发生呈正相关,发生CIN的风险随NT-Pro BNP水平增加而增加(P=0.022)。结论术前血清NT-pro BNP水平与CIN的发生成正相关,是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术后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48h后血浆脑利钠肽(BN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及rhBNP的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直接PCI术,A组:PCI术中及术后静脉应用rhBNP,先按1.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min),后按0.01μg·kg~(-1)·min~(-1)静脉滴注,持续48h;B组:PCI术中及术后应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同期对照。同时观察静脉应用过程中患者有无血压下降、头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两组在PCI术前、术后检测血浆BNP及CK-MB浓度。结果 (1)B组血浆BNP浓度高峰在PCI术后24h出现。在PCI术后156h两组血浆BNP浓度[B组(137±24)ng/L,A组(115±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2)A组术后60hCK-MB较B组明显降低(P0.05)。(3)相关分析显示,BNP与性别(r=0.303,P=0.024)、年龄(r=0.522,P0.001)呈正相关,与体质量(r=-0.504,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r=-0.317,P=0.032)呈负相关。(4)A组在应用rhBNP中出现不良反应14例,B组为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结论 AMI患者PCI围术期应用rhBNP安全可行;应用rhBNP可能减轻心肌损伤;血浆BNP浓度女性较男性高,与年龄呈正相关,与体质量、LVEF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7.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虽然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但均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改善心脏舒缩功能。最近研究表明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来改善血供。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中所采用的干细胞移植技术有开胸直接注射移植技术,导管介入移植技术,骨髓干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估采取不同术式对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接受CBA治疗并完成随访的房颤患者96例,根据不同肺静脉解剖、房颤类型、不同触发灶等特点采取不同术式:分段隔离、扩大前庭消融、左心耳隔离、上腔静脉隔离及顶壁线消融。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的成功率;同时观察分析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相关参数。结果 入选房颤患者96例并完成1年随访。其中阵发性房颤62例(64.6%),持续性房颤34例(35.4%),女性36例(37.5%),平均年龄(65.4±16.7)岁。急性PVI成功率99.0%,平均手术时间(72±24)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13±7)min,曝光量(153±86)mGy。术中3例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2例在10 min后恢复,1例在6个月后恢复。未发生严重外周血管并发症、心脏压塞、左心房食道瘘、支气管损伤及死亡。96例完成1年随访,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为92.1%,持续性房颤成功率80%,总手术成功率87.9%。结论 根据不同肺静脉解剖、房颤类型、不同触发灶...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运完全重建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平均年龄(58±10)岁,男46例,女18例。全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LVEF)≤45%(超声法)。其中59%(38/64)合并近期心肌梗塞,40.1% (26/64)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史,39%(25/64)有糖尿病史,78%(50/64)有高血压史,二支血管病变占35.9% (23/64),三支以上血管病变占64%(41/64),合并左主干病变6.3%(4/64),LVEF(32±9.8%)。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在冠状动脉靶血管(狭窄处)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平均植入支架数(3.2±1.8)支。有10例 (15.6%)患者术中因心衰加重、血压下降需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平均使用2.4±1.6d。8例患者(12.5%)因严重的过缓性心律失常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平均使用(18±14)h。住院期间有3例(4.7%) 发生支架植入处小分支(<2.0mm)闭塞引起心肌梗塞(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出院后 3个月复查 LVEF,从术前(32±9.8)%改善至(38±8.6)%,平均增加射血分数6%左右(P<0.01)。心功能分级(NYHA)从术前(2.4±1.8)级上升至(1.8±1.4)级(P<0.01)。一年随访存活率96.9%(62/ 64)。无主要心脏病事件(再发心梗、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率87.5%(56/64)。结论:对于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并左心功能不全,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达到完全血运重建,可以改善 LVEF,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无并发症及禁忌证的传统人工流产者及无痛人工流产者各400例,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观察组,两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均无明显差异,观察两组镇痛效果、术中出血量、宫颈松弛程度、人工流产综合征。结果: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完全无痛率达93.7%,两组在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人工流产综合征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安全有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