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62篇 |
免费 | 234篇 |
国内免费 | 1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48篇 |
妇产科学 | 110篇 |
基础医学 | 271篇 |
口腔科学 | 71篇 |
临床医学 | 702篇 |
内科学 | 352篇 |
皮肤病学 | 39篇 |
神经病学 | 91篇 |
特种医学 | 18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424篇 |
综合类 | 1578篇 |
预防医学 | 596篇 |
眼科学 | 22篇 |
药学 | 524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631篇 |
肿瘤学 |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70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246篇 |
2013年 | 208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269篇 |
2009年 | 289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259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73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14篇 |
1994年 | 101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0篇 |
1974年 | 8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评价银黄口服液联合头孢唑林钠治疗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61例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据用药差别分成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1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1.0 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溶于250 mL生理盐水,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银黄口服液,10 mL/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症状评分、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百分比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6.25%、96.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CC、hs-CRP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CC、hs-CRP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退热时间、咽喉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黄口服液联合头孢唑林钠治疗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炎症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观察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1998~2012年40例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6岁),进行多节段椎板减压钛网成形术.结果 随访时间12个月~15年,平均36.4个月,钛网位置在位,植骨融合良好.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功能评定采用Mann标准,恢复达Ⅰ级者19例,达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1例,Ⅴ级0例,恢复优良率82.5%.结论 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多表现为多节段受累,后入路多节段椎板减压内固定钛网椎管成形治疗后方受压型胸椎管狭窄症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3.
134.
目的:观察经皮气管旋切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以40例经皮气管旋切术治疗者作为观察组,40例常规气管切开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范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6.84±1.01) min vs (15.45±2.62) min],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21.64±1.41) mL vs (25.69±1.53) mL],切口范围低于对照组[(1.20±0.20) cm vs (4.52±0.47) cm],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5.34±0.67) d vs (7.26±0.63)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7.56±4.35)分和(50.28±4.20)分,与对照组的(27.68±4.31)分和(50.43±4.15)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60.00%(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气管切口术比较,经皮气管旋切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所需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药品中氯化丁基橡胶塞用抗氧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和硫化剂对-特辛基苯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柱,以乙腈-0.2%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BHT和对特-辛基苯酚质量浓度在0.4~2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准确度试验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101.9%,精密度及耐用性结果均符合要求;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稳定性考察样品中BHT和对-特辛基苯酚含量均小于限度值。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中BHT和对-特辛基苯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ox-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HMGB1-RAGE)信号通路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取50只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对照组、EAM组、AP组(30 g/kg)、r HMGB1组(8μg/kgr)、AP+rHMGB1组[Ap(30 g/kg)+r HMGB1(8μg/kg),除对照组(弗氏完全佐剂)外,其余各组通过左、右后足垫皮下注射抗原佐剂乳化液方法建立EAM大鼠模型并按照上述剂量进行干预;3周后,超声仪检测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s);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马松(Masson′s)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纤维化及病理学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MGB1、RAGE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AM组心肌结构紊乱及纤维化严重,病理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HR、LVEDs、HMG... 相似文献
138.
乙肝病毒X基因转基因树鼩模型的建立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以精原细胞作为载体建立带乙肝病毒X基因的树鼩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首先构建带乙肝病毒pcDNA3.1- HBx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以脂质体2000包被之.将此复合物以微量注射器注入8只雄性树鼩之睾丸组织中,1周后重复注射1次.注射后6周,使处理过的雄树鼩与雌性树鼩交配.在仔树鼩出生后1个月,取其肝组织作活检,并以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对其DNA表达进行鉴定,观察其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X基因.结果:处理的8只雄性树鼩中,6只具有生育能力,产仔树鼩11只.其中,1只仔树鼩乙肝病毒X基因阳性(阳性率9.09%).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为乙肝病毒X基因.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仔树鼩肝组织的改变包括:肝细胞坏死、慢性炎细胞在汇管区的浸润.结论:以精原干细胞作为载体,建立带乙肝病毒X基因的树鼩转基因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讨误诊为色素痣的血管角皮瘤皮损临床特点及皮肤影像学镜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被误诊为色素痣的8例血管角皮瘤患儿皮损的皮肤影像学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误诊为色素痣的血管角皮瘤患儿8例(皮损发生在下肢6例,肩部1例,面部1例)。组织病理学改变均可见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囊腔样结构,内可见大量红细胞,管周稀疏炎性细胞浸润。皮肤镜下表现:紫红色和(或)淡红色背景下,大量圆形、椭圆形、形状不规则的紫黑色、紫红色、两者混合存在的腔隙样结构,外周见蓝白幕。局部可见白色鳞屑6例,棕褐色鳞屑1例,黑色结痂2例,红斑1例。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镜下表现:表皮局部变薄,真皮乳头层扩张,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薄壁管性结构,管腔内见血流,内可见大量中低折光细胞。其中4例见灶状角化不全,角化过度,棘层肥厚;1例皮损局部真皮浅层见不等量中高折光细胞浸润。8例患儿皮损手术切除后随访,未见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 不典型血管角皮瘤皮损肉眼易误诊为色素痣,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和鉴别血管角皮瘤的金标准。皮肤镜及RCM检查对血管角皮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可作为无创、快速的辅助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