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ECC)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急症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介入技术和适应证.方法 对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接受纤支镜急性介入诊疗的23例急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经急诊检查、治疗获得准确判断和有效处理.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手术围术期急症纤支镜介入可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42.
体外循环期间利多卡因药代动力学观察张文兴1孙晓雄2赵玉喜2徐燕2尹清2关键词体外循环利多卡因室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654.1本文通过测定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对体外循环(CPB)期间利多卡因药代动力学及预防复跳后室性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6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68例,术后造影示支架位置良好,夹层破口被完全封闭或假腔供血明显减少,术后发生内漏8例,3例患者院内死亡。术后随访44例,均行主动脉增强CT(CTA)复查,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 w~50个月),2例患者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和短期生存率高,根据有限的资料证实B型夹层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5.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开胸术后护理的主要任务。由于麻醉药物作用、伤口疼痛、吻合口处充血和水肿的影响,均会抑制患者咳嗽,导致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而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1]。我院胸外科近年收治食管癌、贲门癌、肺癌开胸患者39例,现将其呼吸道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IL-6、IL-6膜受体(IL-6R)及其下游信号转导相关分子在颞叶癫痫(TLE)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TLE患者40例(TLE组),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外伤、高血压脑出血等患者40例(对照组);收集其手术过程中切除的颞叶组织.利用RT-PCR、ELISA等方法分析IL-6、IL-6R、sIL-6R以及sgp130的mRNA或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TLE组和对照组中均可检测到IL-6和IL-6R mRNA的表达,但TLE组致病灶中IL-6和IL-6R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提示,sIL-6R在TLE组致痫灶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pl30的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高浓度的IL-6通过经典信号转导或者跨信号转导机制作用于TLE病灶细胞,影响这些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癫痫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47.
心脏粘液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82年12月至1997年11月共收治心脏粘液瘤16例,占同期心内直视手术1%(16/1593)。临床资料16例中,男8例,女8例,年龄12~66岁。术前活动后心慌、气短11例,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1个月~16年。曾出现充血性心衰1例,晕厥2例,...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74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1%(38/618),呼吸衰竭发生率12.0%(74/618)。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3/74),非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4.6%(25/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5)、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P=0.014)、射血分数(EF)<50.0%(P=0.003)、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8)、复合手术(同期CABG、主动脉根部置换或射频消融迷宫手术P=0.000)、二次手术(P=0.012)、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手术(P=0.003)、二次手术(P=0.010)、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12)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48例<36月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手术治疗资料就诊断、临床特点、并发症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先心病以室间隔缺损和法洛四联症为最常见,常合并其他畸形;年龄<12月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年龄24~36月组(P<0.05);体重<10 kg死亡率高于体重>10 kg者相差显著(P<0.01)。死亡原因以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呼吸衰竭最常见(78.9%)。结论:重危婴幼儿先心病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要严格手术适应症和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50.
康复医学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清 《现代康复》2001,5(11):121-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