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建立SD大鼠DCM模型。随机分为DCM模型组(M组,n=11)、缬沙坦组(V组,n=10)、正常对照组(C组,n=10),V组予以缬沙坦30 mg.kg-1.d-1,C组和M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行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放免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浓度,测定心室质量及指数,观察心肌病理改变,测定心肌胶原含量(CVF)。结果:与C组相比,M组左室内径、心室质量及指数显著增加(P<0.05),心功能显著降低(P<0.05),血清TNF-,αIL-6,IL-1β浓度和心肌胶原含量显著升高(P<0.05)。缬沙坦可以显著降低DCM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和心肌胶原含量(P<0.05),缩小左室内径、降低心室质量及指数(均P<0.05),改善心功能(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通过降低DCM炎症因子表达,部分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体外观察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后构建BMSC与肝癌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分3组:共培养组、单独BMSC组及含有抗VEGF抗体的共培养组,48 h和72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2和CD31的表达,半固体培养基检测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结果 BMSC表型鉴定为CD29+/CD44+/CD45-/CD34-,48h后,共培养组BMSC少量表达CD31和VEGFR2,阳性率分别为(11.50±1.87)%和(12.33±1.37)%,且出现毛细血管样结构(8.00±0.05),72h后,共培养组CD31和VEGFR2表达明显增多,阳性率分别为(24.43±2.23)%和(24.86±0.69)%,毛细血管样结构也明显增加(22.00±0.02),而单独BMSC组和含有抗VEGF抗体的共培养组均阴性.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市胸科医院结核科确诊的支气管结核患儿共19例,对其胸部影像学表现、发病部位及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入院前均曾被误诊,对其误诊情况进行总结。19例患儿中,10例CT扫描表现为肺部大片状高密度影,其余9例有斑点斑片影;支气管镜下表现为溃疡坏死型8例,炎症浸润型6例,疤痕狭窄型3例,肉芽增殖型2例;根据支气管镜下所见(取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支气管结核位于上叶10例,下叶基底段4例,背段支气管3例,左主支气管2例;19例患儿中,17例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11例存在胸闷不适;因症状不典型,在入我院前曾被误诊为支气管炎7例,咳嗽变应性哮喘4例,支原体肺炎3例,支气管哮喘2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例,感染后咳嗽1例。作者认为,儿童支气管结核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疗中易被误诊,需要提高警惕,尽早行气管镜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缬沙坦(Val)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DCM组,n=15),Val组(DCM+Val组,n=15),对照组(C组,n=10).DCM组及DCM+Val组给予阿霉素腹腔注射,DCM+Val组给予缬沙坦灌胃.8 w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CMAI).结果 ①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DCM组和DCM+Val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DAC、Sma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5);与DCM组相比,DCM+Val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CM组和DCM+Val组VDAC、Smac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C组;与DCM组相比,DCM+Val组两种蛋白阳性的细胞数显著减少.③TUNEL检测结果显示, DCM组和DCM+Val组大鼠CMAI与C组相比显著升高(均P<0.05);与DCM组相比,DCM+Val组大鼠CMAI有所降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l 对DCM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B型利钠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B型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周内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首次发生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即刻、入院后24小时以及入院后1周,共3次抽取静脉血,床旁即刻测定B型利钠肽含量,同时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CVD)对多柔比星(adriamycin,ADR)致心肌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建立心肌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多柔比星组,每组10只。另取正常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卡维地洛组每日给予卡维地洛60 mg/kg;多柔比星组、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8周。第9周行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心室胶原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浓度。结果:卡维地洛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可显著提高左室射血分数(P<0.01);降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1),丙二醛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与多柔比星组相比,卡维地洛组可显著提升总抗氧化能力(P<0.01),明显降低丙二醛浓度(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多柔比星引起的血流动力异常,改善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逆转心肌重塑,可能与其提高心肌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建立DCM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F组),扩张型心肌病组(M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F组用氟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M组和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进行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浓度检测,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F组死亡率低于M组(P<0.05);与C组相比,M组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室相对质量、CVF和MDA均增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 ax)和TAOC均降低(P<0.05);与M组相比,F组大鼠的LVEDD,LVESD,LVEDP,CVF,MDA和心室相对质量均降低(P<0.05),LVEF,LVFS,LVSP,±dp/dtm ax和TAOC均升高(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够改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抗氧化应激作用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相关参数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44)和颈动脉硬化组(n=71),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对比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颈动脉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各时段的收缩压、脉压差、收缩压标准差均增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非杓型血压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颈动脉硬化与各时段的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是EH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常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替罗非班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急诊PCI术并完成心肺运动试验的94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n=71)与对照组(n=23).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心脏超声参数及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结果 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及E/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观察组LVEF高于术后1 d(P<0.05);术后7 d,对照组LVEF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观察组无氧阈(AT)代谢当量及峰值摄氧量(VO2 peak)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T摄氧量、峰值代谢当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氧脉搏及VO2 peak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O2 pe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可改善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静息及运动状态下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后各75 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l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